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二十八宿

梵语 astāvij?ati naksatrāni。即月球于一个月间运行之白道有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之说夙...

二十八部众

全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乃指千手观音之眷属,有善神、龙王、神母女等,彼各拥有五百眷属,由于仪轨各异,名称自...

二十力

谓菩萨所具足之二十种力用。无量寿经卷下就净土菩萨之力用举有如下二十种,即: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

二十五三昧

谓破三界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亦称三昧之王。即:(一)以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二)以不退三昧能坏畜牲有,...

二十五方便

谓天台家观心修行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种,方便有二十五种,正修有十乘观法。二十五方便行分为五科,即:(一)具...

二十五有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

二十五神

守护受持五戒者之善神,计有二十五尊。分述如次: (一)守护不杀生者之五神:(1)蔡刍毗愈他尼,除邪恶。(2...

二十五条

即二十五条衣。袈裟之一种,九品大衣中之上上品,以二十五条布横缀而成,每一条上又竖缀长布四、短布一,称为四长...

二十五众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文帝敕选二十五位高僧,组成名为二十五众之教化机构,欲以佛教作国策之一环。当时僧璨...

二十五部

密教将金刚界之五智分为五部,每部又各具五智,故成二十五部。秘藏记卷下(大八六·九上):“建立二十五部如何?...

二十五菩萨

乃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往生要集所引用之十往生经(此经被近代学者考证为伪经)载,弥陀来迎时,随着而来之诸菩萨...

二十五圆通

谓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圆通,圆满周遍,融通无碍之义。盖众生之机缘万差,故得圆通之法亦各不同。二...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谓一切菩萨欲证圆觉,彼修禅定有二十五种方法。盖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禅定有三种,即:(一)奢摩他(静行...

二十五坛别尊法

密教为破斥二十五有,修个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参阅“有”2426) p177...

二十五谛

乃印度数论派之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梵 purusa,即精神原理)与自性(梵 prakrti,即物...

二十五点

禅院中区别时间之法,划分初夜至后夜(即日暮至夜明)为五更,每一更复各分五点,合为二十五点。更者以鼓报更,以...

二十天

(一)斥退恶魔,守护善法之二十位天神,名称如下:梵天、帝释、毗沙门、持国、增长、广目、金刚密迹、摩醯首罗、...

二十四不相应法

唯识宗分不相应行之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

二十四缘

缘,梵语 pratyaya,巴利语 paccaya,乃助成诸法生起之意。此二十四缘系锡兰分别上座部特有之名...

二十四愿

阿弥陀佛之别愿。无量寿经中称之为四十八愿,二者相较,虽略有出入,然主旨则属一致。于后出阿弥陀佛偈中所举(大...

二十空

表诸法皆空之理之二十种空,出自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即:(一)内空,内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谓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而无穷尽。据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载,华藏庄...

二十智

乃指天台家约四教以明之二十智,其中三藏教有七智,为:(一)世智,(二)外凡智,(三)内凡智,(四)四果智,...

二十犍度

戒律于作持门之分类。犍度,篇章、分类编集之义,梵语为 skandha。戒律于作持门区别为二十类,四分律集为...

二十种外道

又作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提婆论师将印度小乘外道所执之涅槃大别为二十类,即:(一)小乘外道,即主张“诸受阴尽...

二十种喻法

谓二十种法之譬喻。即:(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

二十种烦恼现行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之记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指见、思、无明,为昏烦之法,能恼乱心神。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于第八识中,故称为随眠。据瑜伽师地论卷五...

二十种随烦恼

小乘俱舍论以一切之烦恼称为随烦恼,或对于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称其余之烦恼为随烦恼;大乘唯识家则谓根本烦恼以...

二十种护摩法

乃指扇底迦之四法,布瑟致迦之九法,阿毗遮罗迦之七法,合为二十种护摩法。广之,更有一百一十种火法,秘而不译。...

二十亿耳

梵名 ?ronakotīvij?a 或 ?rotravij?atikotī。译作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又称亿耳...

二十诸天

天台宗寺院供奉之诸神。据南宋行霆所撰“诸天传”记载,天台宗之伽蓝自古奉列十六天像,后增日、月、娑竭罗龙王、...

二十难

二十种不易之事。据四十二章经载,二十难即:(一)贫穷布施难,指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为难。(二)豪贵学道难,...

二三

指六师外道。于日本玄睿之三论大义钞卷一中,载有“二三邪徒”一语,系指六师外道而言。六师即:富兰那迦叶(梵 ...

二凡

谓三乘行人见谛以前之凡位,分外凡、内凡二种。外凡者,但闻教法而信之者,如小乘三贤、大乘十信位即是。内凡者,...

二千普贤行法

略称二千行法。乃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中,普贤菩萨应普慧菩萨之二百问,每一问与作十答,以信、住、行、向、...

二土

乃指二种国土而言。即将佛之国土大别为二种:(一)指净土与秽土。秽土为充满诸恶、不净苦恼之国土;净土为众宝庄...

二土弘经

天台宗论生身得忍之菩萨,遍方便、实报二土,而弘经利益与否之题目。凡生身得忍之菩萨,虽已断无明,证中道,以尚...

二戒

依诸条件之不同,戒律可二分为如下十一种。(一)性戒与遮戒。前者戒性罪,后者戒遮罪。以之产生种种异名,称旧戒...

二中

谓三论宗之世谛中、真谛中二者。中者,不偏之意。二中即就二谛而辨中,以世谛不偏于有,真谛平等不偏于空,故各得...

二五食

指蒲缮尼食与珂但尼食,皆各有五种食物。(一)五蒲缮尼食(梵 paca-bhojanīya),又作五蒲阇尼食...

二元神教

主张有相互对立之善、恶二神存在,而唯以善神为崇拜对象之宗教。如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拜火教)、诺斯替教、...

二六之缘

即十二因缘。说众生涉历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参阅“十二因缘”337) p189...

二六之愿

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即:(一)愿自他身光明炽盛。(二)愿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

二六时中

谓一昼夜之十二时辰。即竟日。印度历法则为六时或八时。[虚堂和尚语录] p189...

二分家

为难陀论师所立之心识二分说。以心识起认识作用时所生相分(所缘之影像)、见分(能缘之主观作用)之二种差别。另...

二天

(一)指日天及月天。 (二)指同生、同名二天。此二天分别与人同时而生、同其名字,常与该人相随伴。八十华严卷...

二天三仙

二天与三仙之合称。二天指大自在天(梵 Mahe?vara)与毗纽天(梵 Visnu),此二神为印度教最高神...

二心

(一)真心与妄心。真心即真实之心,离虚妄不实。妄心谓妄想分别之心。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下):“从无始...

二方便

(一)指世间善巧方便、出世间善巧方便。(一)略称世间方便,即菩萨为自利、利他,或二利所示现之种种善巧施为。...

二木

二树之意。法华经文句卷七上所喻别教与通教菩萨,即:(一)大树,喻别教菩萨。别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

二氏

乃指释氏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 p191...

二王尊

又作仁王、二天王、二天。谓立于寺门两侧,守护伽蓝之二金刚力士像。两者皆腰缠轻衣,筋骨逞露,束发怒目。左尊开...

二世

指今生及来世,如称二世安乐、二世悉地。又称神与人之两种世界。[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 p191...

二世尊

乃指多宝塔中之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二佛而言。又作法华二圣。[法华经卷四宝塔品] p191...

二世间

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者,谓有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迁流;间者,事事物物之间隔。总别为二,即:(一...

二加

显加与冥加。加,即加被。佛于华严会上,以身、口、意三业神力,或冥或显,加被法慧等诸菩萨各各说法,故有此二加...

二句

指文句与义句。句,即句逗,又众语和合而成句。谓如来所说经典必由文以载其义,由义以成其文,文义相成则为句。据...

二正

乃指体正、用正。中论别称正观论,三论宗释其“正”字,有体正与用正二义。三论玄义(大四五·七中):“于无名相...

二犯

止犯与作犯二种犯戒。或称止作二犯,为“二持”之对称。(一)乃厌诸胜业而不修学,依止而犯戒体,以不修善法为宗...

二光

乃指自佛身所发出之二种光明。 (一)色光与心光。(一)色光,又称身光,乃发自佛身,为肉眼可见之光明。(二)...

二印

指无相三昧印与有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上不见可求之佛,下不见可度之众生,故沈空多时,此谓无相三昧印。此时...

二吉罗

谓恶作、恶言二种突吉罗罪。恶作者,非如法之举止;恶言者,非如法之言语。(参阅“突吉罗”3924) p193...

二因

(一)生因、了因。(一)生因,乃本具法性之理,能生一切善法者,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二)了因,乃以智慧...

二如

(一)即随缘真如与不变真如。(一)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称为随缘真如。(二)随缘而为...

二如来藏

指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即理性如来;藏者,含摄之义。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

二字

(一)半字与满字之合称。悉昙章为生字之根本,而文字不具足,故称半字。余章之文字、语法均具足,称为满字。 (...

二守护

指居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及外金刚部院西方门之二守护神。全称门门二守护。一为不可越守护门者,二为相向守护门者。...

二百一十亿佛土

谓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立选择之别愿,所预见之佛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尔时,世自...

二百五十戒

又称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须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包含有波罗夷四条,僧残十三条,不定二条,舍堕三十条...

二行

(一)谓二种修行,即自利行与化他行。 (二)谓烦恼、所知二障之现行,华严经卷十二(大一○·五七下):“妙悟...

二行废立

净土门于往生之行业中,比较念佛、诸善二行之胜劣,以诸善为劣而废之,念佛为胜而立之。道绰之安乐集卷下,以“诸...

二衣

指制衣及听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载,比丘之持物有制听二门。(一)制衣,即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

二佛中间

指释迦佛入灭,弥勒佛尚未出世期间。此时无佛住世,世人不能直接听佛说法。 p195...

二佛并坐

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迹门三周说法以后,地下忽涌一宝塔现于空中,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

二佛性

即理佛性、行佛性。(一)法相宗论众生之佛性,以其所依之体,乃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故称理佛性。(二)各人第八...

二利

即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则兼利他。[无量寿经卷上、赞阿弥陀...

二利真实

即自利真实与利他真实。善导于观经疏散善义解释至诚心,谓至即真,诚即实。又真实有二,一为自利,一为利他。 自...

二见

(一)断见(又作无见)与常见(又作有见)。又称有见、无见。(一)乃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二)为固...

二忍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一)生忍与法忍。(一)生忍,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

二我见

人我、法我称为二我;此二种妄见,则称二我见。(一)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即执人...

二我执

谓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谓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

二受

指身受与心受。受者,谓领纳所触境之心所法。(一)身受乃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三受。(二...

二足

(一)人有两足,故谓人为二足。 (二)福与智。六度之中,般若称为“智足”;施、戒、忍、进、禅等五度,称为“...

二足尊

佛陀之尊号。谓于人中之最尊最贵者。又二足譬福、智二者,以佛圆满福、智之二足,故称二足尊。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

二身

(一)指二种佛身。有多种分法:(一)谓生身与化身。生身即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化身为佛显神通力,变化鬼...

二事非行

律宗以樗蒲、围棋与种种歌舞伎乐,为不应有之行为。 p200...

十念

(一)指念佛等十种念。又作十随念。增一阿含经卷一载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

二受业

乃指心受业与身受业。(一)心受业者,惟以招感第六识相应之受为异熟果之业,即指中间天以上至有顶天之善业。此等...

二和

谓僧伽之理、事二和。(一)理和,即二乘之圣者,同破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二)事和,即同一界内之僧,身、...

二始

指小乘与大乘之始,为天台宗之说法。(一)佛陀在鹿野苑说阿含经,此乃小乘教之始。(二)佛陀在寂灭道场说华严经...

二宗释题

天台、贤首二宗释经题,有通别、能所之异。(一)天台宗以通别二义释经题,如“妙法莲华经”,上四字为别,特为此...

二往

即再次往诠义理。又作再往。摩诃止观卷七上(大四六·八七下):“一往然,二往不然。” p201...

二往生

净土宗自往生弥陀净土之行体相状,二分为如下四种:(一)念佛往生与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谓由弥陀大悲愿...

二性

(一)种性与别性。(一)通于一切法,本性空寂者,称为种性,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之法。(二)对于诸法各有...

二果

(一)习气果与报果。相当于等流果、异熟果。(一)由宿世所习善恶之气分,而感于今世之果报,称为习气果,又作所...

二果二义

二果即斯陀含,译为一往来,有二义,即:(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

二河白道

一种信仰之譬喻。乃净土宗大德善导于观经疏中所说,谓道心之艰危。以水、火二河喻众生之贪、瞋,以中间之白道喻清...

二法

(一)指十对之二法摄尽一切诸法。此十对为:真俗、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