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二法相违

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

二法执

即俱生法执、分别法执。(一)俱生法执,乃无始时来,熏习成性,常于一切法妄生执着,亦即与身俱生之法执。(二)...

二空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举出但空、不可得空,无方便空、有方便空,般若空、非般若...

二空真如

即人空真如与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理。前者谓空人我所显之真如;后者谓空法我所显之真如。(参阅“真如”4197...

二空观

(一)思惟人、法二空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之观法。 (二)无生观与无相观。(一)无生观,诸法无自性,为因缘生...

二花

谓草木花、严身花。(一)凡草木之花,皆具开敷结实之义,以此譬喻万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二)严身花者,...

二门

乃各种教义之二分法。如法华经之内容,分为本门与迹门。定慧分为定、慧二门。小乘、大乘之分为小、衍二门。有教、...

二持

止持与作持。为戒律之两大类。又称止作二持、止作。(一)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诸恶。依止而保持戒...

二施

(一)指财施与法施。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下):“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

二流

乃指顺流与逆流而言。轮回生死,称为顺流。趣向涅槃,称为逆流。详言之,顺流,即顺生死之流。六道众生,起惑造业...

二相

(一)指净智相与不思议业相。净智相,为依法力薰习,而如实修行之结果。由此净智相而现一切胜妙之境界与功德之相...

二相别

指自相别、共相别。据“析玄记”载:(一)自相别,相者相状。如四念处中之身,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

二美

乃指定、慧之二庄严。空海之吽字义(大七七·四○七上)谓:“二美具足,四辩澄湛,即是圆德之实义。” p205...

二耶舍

乃二人名。经论中提及耶舍比丘有二人。一为佛在世时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出家后,复还家淫故妇。佛陀大诘斥之,遂制...

二苦

苦者,逼恼身心之谓。二苦乃内苦及外苦。(一)内苦,即四百四病之身苦与忧愁、嫉妒等心苦。(二)外苦,恶贼虎狼...

二重中道

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

二重曼荼罗

指胎藏、金刚两部之曼荼罗,各具浅略、秘密二重。(一)胎藏界:(1)浅略曼荼罗,依大日经具缘品所载,乃大日住...

二食

(一)法喜食与禅悦食。以法与禅定皆为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一)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

二苾刍

“苾刍”即比丘。有二类:(一)世俗苾刍,即凡夫比丘。(二)胜义苾刍,即圣者比丘。[俱舍论记卷十五(普光)]...

二乘

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

二乘成佛

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于说阿含经时,得二乘之极果,又于其间缘大乘诸经,至说法华时,回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授...

二乘作佛

指声闻、缘觉二乘得以作佛,乃法华经前十四品之中心思想。法华以前,佛为方便说故,谓仅菩萨得以成佛;至法华涅槃...

二乘异同

乃指声闻与缘觉修行之异同。据法华玄赞卷五谓,此有三同七异。三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

二修

乃指专修与杂修而言。修行阿弥陀佛之净土法门,称为专修。修其他法门,则称为杂修。日本源空之黑谷上人语灯录(汉...

二师

(一)指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二大导师。 (二)指圣师与凡师。圣师乃具慧眼、法眼、化导之三力者。至于凡师则指不...

二悟

(一)指渐悟与顿悟。速疾直入究极之觉悟称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渐悟。法相宗谓具有菩萨定性者,不须经声闻、...

二时

(一)时分假、实二种,即:(一)迦罗时(梵 kāla,巴同,译为实时),指能以数量计量之时间而言。此乃戒律...

二根

(一)利根与钝根。(一)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二)钝根又作下根,乃根性迟钝难开悟者。[无...

二殊胜

谓观世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据楞严经卷六载,二殊胜即:(一)上合诸佛本妙...

二益

指现益与当益。现生可获得之利益,称为现益。命终后,来生可得之利益,称为当益。 p208...

二真如

即二种真如。有如下五类: (一)离言真如与依言真如。即将真如妙理依据离言诠及依言诠而分别为二。[大明三藏法...

二祖庵

位于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少林寺西南四公里之钵盂峰上。传禅宗二祖慧可,从初祖菩提达磨学佛,立雪断臂,得受衣钵后,...

二祖断臂

禅宗故事。相传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达磨,立雪中以利刀断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达磨看慧可意志如此坚定...

二胁士

又称二挟侍。谓侍于中尊左右之二菩萨。如弥陀如来两旁之观音、势至二菩萨,药师如来两旁之日光、月光二菩萨,释迦...

二般若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一)共般若,即天台宗之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三乘共修证,故称共般若。(二...

二假

(一)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一)乃世间常用之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实我实法,此法体但为妄情,为遍计...

二执

(一)我执与法执。又称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一)我执,又作人执,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

二宿因力

指大愿力与昔行力。如来悲智双行,以摄化众生,系由二种宿因力所致。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一)大愿力,指佛于因位...

二密

指理密与事密。(一)理密,即说圆融不离之理者。(二)事密,即说如来身、口、意之秘密者。日本台密,以法华涅槃...

二教

乃佛法之分类。系由教说之意义内容、实践方法、说法形式、说教者(即教主)、受教对象之差异而分。其分类如下:(...

二教六理

谓法相宗用以证明第七末那识存在之二种教证与六项理论。二教者,即引代表大乘经之入楞伽经及大小乘共许之解脱经加...

二教论

(一)全一卷。北周道安撰。论述儒佛二教之大旨并比较其优劣之作,凡十二篇。全篇由问答体而成。后周天和四年(5...

二现

佛之尊特身相好,有须现、不须现二种。(一)须现者,乃为中道之智眼未开者示现丈六之应身,广大无边之身相。于天...

二众

(一)道众与俗众。(一)道众,乃出家修道业,受具足戒、十戒者。(二)俗众,为在家归依三宝,受五戒、八戒者。...

二处三会

指法华经之说会。二处即灵山、虚空。三会者,即:(一)自初至宝塔品之半,在灵山说,故称为灵山会。(二)自以大...

二贫

谓财贫与法贫。(一)缺乏资生之财物,称为财贫。(二)邪见不能信正法,称为法贫。大智度论卷九十八(大二五.七...

二部五部

佛教最初分裂之根本二部,即上座、大众二部。佛灭百年,优婆鞠多之时,复分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

二部戒本

即指比丘与比丘尼之戒本。乃明示二者戒律之本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戒正仪篇] p213...

二鸟

乃指迦邻提或鸳鸯一类之雌雄二鸟。以其同游而不相离,故以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

二尊教

指弥陀与释迦二尊之教。净土宗称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摄有二尊之教义。善导对此曾有说明,以其鉴于自来慧远、智顗...

二惑

(一)见惑与修惑。(一)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称为见惑,如我见、边见等,是为见道所断之惑。(二...

二恶

乃指见思烦恼与无明烦恼之二恶,又指已作之恶与未作之恶而言。 p215...

二智

指二种出世圣者之智慧。有下列六种:(一)尽智与无生智。(一)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之无漏智慧。(二...

二无心定

指十四不相应行中之无想定、灭尽定而言,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梵语asajji-samāpatti。谓外道...

二无我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一)人无我,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

二无知

乃小乘有部所立之染污无知与不染污无知。(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天台家所谓之见思二惑。以无明为体,无明...

二无记

谓二种非善非恶之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

二无常

即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无常者,变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称为念念无常,又作刹那无...

二等

断等与得等。据宗镜录卷十四载:(一)断等,指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系就...

二答

乃指两种回答之方式。即用言语回答之言答,及以种种相表示之示相答。 p216...

二善

(一)止善与行善。(一)止善,乃避作恶,远离犯罪之善。(二)行善,为修善根,积极行业之善。[菩萨戒经义疏卷...

二善三福

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善根。二善者,定善、散善。三福乃世福、戒福、行福。(参阅“二善”213、“三福”647)...

二量

因明用语。即现量、比量。色等诸法,以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称为现量;如以眼识见色、以耳识闻声...

二圆

乃天台宗指法华以前,华严、方等、般若三时所说之圆教教理,以及在法华经(开三显一)时所说之圆教教理而言。 p...

二愚

乃指十地菩萨所起之两种迷惑。即:(一)执着我法之迷惑,即主客本来皆空无自性,视其为实体而起执着之迷惑。(二...

二爱

谓欲爱与法爱。(一)凡夫爱念妻子,贪染五欲,故称欲爱。(二)菩萨喜乐正法,欲使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故称法爱。...

二业

(一)据俱舍论卷十七载,有两种二业,即:(一)引业与满业。六趣各有总、别之二报,如人趣中,所有人皆同属人趣...

二灭

即择灭与非择灭二种无为法。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称为择灭,亦即涅槃。不依择力而得灭者,能妨碍缺自生缘之法...

二烦恼

二种之烦恼。(一)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一)根本烦恼,即无明惑。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

二经体

谓经典中之文、义二者。经者,自一面观之,但为显义之文字;自他面观之,则为由文而显之义理,故称文与义为二种经...

二罪

指受佛戒者所犯之罪,分为二类:(一)性罪,指杀、盗、淫、妄四重戒。因其自性为恶,故不待佛制,犯之即获罪报。...

二解脱

乃指二种解脱。解除业绳系缚而得自在,称为解脱。此有多说: (一)有为解脱与无为解脱。(一)有为解脱,为阿罗...

二诠

乃指表示事物意义之两种方法,即:(一)遮诠,即用否定方式来显示某一意义者。(二)表诠,即以肯定方式表示者。...

二道

(一)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一)无间道者,谓正断惑之智慧。其智不为惑所间隔,故称无间,旧译为...

二顿

华严宗分顿教为渐顿与顿顿二种,分圆教为渐圆与顿圆二种;而以华严经为顿顿与顿圆之教法,法华经为渐顿与渐圆之教...

二鼠啮藤

比喻人命无常。二鼠喻昼夜(时间),藤喻生命。昼夜相继,岁月迁流,人命转瞬届终,犹如黑白二鼠之争相啮藤。翻译...

二寿行

即留多寿行与舍多寿行。(一)留多寿行,乃阿罗汉为饶益众生、久住教法而舍福延寿之法。阿罗汉或于僧众、或于他人...

二漏

即有漏与无漏。漏者,烦恼之意。(一)有烦恼之法,或为增长烦恼缘之法,称为有漏。(二)离烦恼之清净法,或不为...

二福

即梵福与圣福。前者乃大梵天王之福德,后者为三乘圣果之福德。[法华文句卷十] p220...

二福田

(一)学人田与无学人田。(一)学人田,乃小乘见道以后,修学圣道之圣者。此依圣位之差别而有十八种人,称为十八...

二种

凡种与圣种。据法华安乐行义载:(一)凡种,指凡夫之人,不能觉了,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故称凡种。(...

二种人咒术不能加

据摩登伽经载,摩登伽女心染著于阿难,请母以咒术致之,其母告之,世间有二种人,为咒术所不能加者,即:(一)断...

二种三观

即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前者亦称别相三观,乃别教之观法;后者亦称不次第三观,为圆教之观法。[摩诃止观卷三、卷...

二种大乘

即有相大乘与无相大乘。为南北朝时北地某禅师所立之教判。(一)有相大乘,如华严经、璎珞经、大品经等,说修行之...

二种子

全称二种种子。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木之种子,故称种子。瑜祇经疏卷二(大六一·四九五上):“佛...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即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有二种禅相,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载,即:(一)辨邪伪禅发相,指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

二种心

指安隐(稳)心与快乐心。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即:(一)安隐心,谓众...

二种心相

谓心之内外二相。(一)心内相者,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之相。 p222...

二种比丘

比丘,梵语 bhiksu,巴利语 bhikkhu。三藏法数卷七分比丘为二:(一)多闻比丘,乐诵经典,旁搜广...

二种出家

出家之类别有二,即:(一)身出家,仅形体出离在家之生活。(二)心出家,虽处居家,而心于诸境不生耽染,如大乘...

二种加持

谓五相成身后之“一切如来加持”与“四佛加持”二种。后者不举大日(大日如来),系以四佛之总德即为大日,故举四...

二种布施

(一)财施与法施。(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称为财施。(二)说法使人闻受,则称法施。财施有...

二种本尊

本尊者,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者。大日经本尊三昧品,以本尊之字、印、形三者,各立为二。(一)字之二种:(...

二种本觉

大乘起信论立随染、性净二义以明本觉之相。(一)随染本觉,乃依妄染之污秽,显示本觉之体相。分智净相、不思议业...

二种生灭

即粗生灭与细生灭。此依生灭相之粗显、微细而名。六染心中,前三种之相应染为粗生灭,后三种之不相应染为细生灭。...

二种白法

谓惭与愧二者。以能光洁一切诸行,故称白法。(参阅“白法”2088) p223...

二种立题

对于诸经之题目,有佛自立者,亦有经家所立者,称为二种立题。(一)佛自立者,如金刚经(大八·七五○上)谓:“...

二种光明

(一)色光与心光。前者乃佛身所放之光,由眼可见;后者为佛智所发之光,以能破无明昏闇,故又称智慧光。[大智度...

二种因果

分四谛为二种之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前者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后者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p223...

二种妄见

指别业妄见、同分妄见,乃众生个别或共同所起之两种妄见。据楞严经卷二载:(一)别业妄见,指诸众生迷失真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