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二种劝请

菩萨向佛陀所作之二种劝说请求。据大智度论卷七载,二种劝请即:(一)劝请转法轮,指佛陀初成道时,菩萨劝请世尊...

二种忏悔

谓理忏与事忏。(一)理忏者,观诸法实相万法皆空之理,以罪恶乃妄心所造,而妄心无体,罪恶是空,因以灭除众罪。...

二种阐提

二种一阐提之略。即舍善根阐提与方便阐提。(一)舍善根阐提,谓起大邪见,断绝一切善根之极恶不成佛者。(二)方...

二种灌顶

即传教灌顶与结缘灌顶。为密教之法。(一)对如法修行之人,传授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仪式,称为传教灌顶,又称...

二种护持事

诸佛菩萨护持之二种事。据地藏十轮经卷五载,二种护持事即:(一)护持佛种,佛种,指佛之种性。谓诸佛菩萨以大悲...

二种显示

指言显示、使修行显示。显,即显露;示,即晓示。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然以相变体殊,...

二种观

观,谓定心运想。指死尸臭烂不净观、闻法忆想分别观。为修行者息止贪着心之法。据禅要呵欲经载:(一)死尸臭烂不...

二种观法

即唯心识观与真如实观。(一)观身、口、意三业之所作,及一切差别之长短、善恶等外境,悉是唯心所作,不在心外,...

二语

意为“两舌”,乃指前后矛盾之语,或作诽谤之语。[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参阅“两舌”3070)p241...

二障

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瞋、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

二际

际者际畔。指涅槃际与生死际。小乘认为此二者有别,大乘则言生死即涅槃,二者无异。又指相互对立之两个极端,例如...

二领

乃指探领与齐领之二种领解。法华经信解品载四大声闻陈述自己之领解,此等领解分为二类,即:(一)探领,其领解如...

二悭

指财悭与法悭。悭者,吝之义。据地持经卷四载,吝惜财物,无怜悯心,见贫穷困苦,而不能惠施,称为财悭;悭惜佛法...

二德

(一)智德与断德。(一)众生所具之了因,至于佛性果,称为智德,乃照了一切事理者。(二)众生所具之缘因,至于...

二缘

指内、外二缘。据楞伽经卷二载,二缘即:(一)众生所依之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称为外缘。(二)众生之身,因...

二请

言请与念请。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二请即:(一)言请,谓以言说而请问。即华严第一会三昧品中,普贤菩萨以言重请下...

二轮

(一)乃指食轮与法轮。食轮谓斋食,法轮谓说法。大会必有说法,说法即转法轮,又必行斋食,称为食轮。此二者必相...

二余

乃指生身之苦与烦恼之残余而言。若再加业之残余,则为三余。往生极乐世界之人,皆已灭此二余。无量寿经卷下(一二...

二学

(一)读诵与禅思。前者即指读诵佛经及祖师语录等。后者即指坐禅修行等。[释氏要览卷中] (二)定学与慧学。(...

二缚

(一)相应缚与所缘缚。(一)相应缚,见惑、修惑束缚一聚相应之心、心所法,使其不得随意缘所缘之境。如欲界苦谛...

二亲

即指父母。据法苑珠林卷五十载,即:(一)父亲,指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长成,教诫抚育,其恩无穷。...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 paramārtha-satya,巴利语 ...

二谛章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

二谛观

乃天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以空观成就,不但成就空谛,且以俗谛历然显现,故称为二谛观。 p249...

二应身

乃指天台宗所谓劣应身与胜应身之二应身而言。(一)劣应身,乃对十地以前之凡夫与二乘所应化示现之佛身。(二)胜...

二檀

乃指世间檀与出世间檀之二种布施。檀,即布施。(一)世间檀,指凡夫之布施及圣者以烦恼心(有漏)所行之布施。(...

二禅

梵语 dvitīya-dhyā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

二禅天

又称二静虑。指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为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禅天...

二翼

譬喻二事互相资助,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如止观、真俗、福智等。止,即止息诸想;观,即观照对象,修此二事,成...

二断

(一)自性断与缘缚断。此系就断惑之性质而分。(一)自性断,如诸烦恼之本身,其性质染污者,若令自体不再生起,...

二归戒

谓佛成道之初,仅具三宝中之佛、法二宝时,所行归依佛、归依法二归之戒行。[释氏要览卷上](参阅“三归依”68...

二藏

即分类如来一代圣教为二种法藏。乃指诠释声闻与缘觉二乘道之声闻藏,及诠释菩萨道之菩萨藏。前者系狭浅而较劣之小...

二转妙果

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转得二种胜妙之果。又作二转依果、二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五一...

二识

乃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法门,即指阿赖耶识与分别事识。(一)阿赖耶识,梵语 ālaya-vijāna,译作“无没...

二证

(一)事证与理证。于三学中,修戒、持戒者,称为事证。修定、慧二学者,称为理证。[南山戒本疏卷一上] (二)...

二边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

二难化

指欲天难化与色天难化。前者执著于上妙之五欲,故难教化;后者执著于世间禅定之乐,故难教化。 p251...

二类各生

乃净土宗之一义。以往生弥陀之净土者,不只限于念佛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称为二类各生。盖...

二类种子

即本有种子与新薰种子。(一)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称为本有种子。(二...

二严

乃指二种庄严。(一)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即:(一)智慧庄严,磨炼智慧以庄严...

二觉

(一)本觉与始觉。阿赖耶识中之觉,分为本、始二觉,离妄念之心体,如来之平等法身,称为本觉;与之相对,发心修...

二摄

谓自摄与他摄。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以自力而自摄取者为自摄;以他力而为他所摄者为他摄。(参阅...

二护

乃指内护与外护。(一)内护,“内”指自己身心之“心”而言。内护,即持守佛陀所制之种种戒律,使持戒者之身心远...

二变

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述,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

二观行

又作唯识观。据宗镜录卷三十五载,二观行即:(一)寻伺,指推寻伺察。寻,即心对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

人中三恶

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p253...

人中分陀利花

(一)分陀利花,梵语 pundarīka,译为白莲花。以其清净无垢,故以之譬喻佛、法性。佛之德号。[北本涅...

人中牛王

乃佛之德号,称赞佛之德行广大无边,喻为有大力之牛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载,能御大众,故为人中牛王。此外,尚...

人中师子

(一)佛陀之美称。佛为人中之雄者,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故有此称。又作人雄师子、大师子王、人师子。大智度论卷...

人中尊

佛陀之敬称。佛陀于人中为最尊贵、最殊胜者,故称人中尊。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中)谓:“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人中树

诸佛之身业能普遍利益众生,驱除热恼,故喻为树。仁王经卷上(大八·八三八上):“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

人天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六十华严卷五(大九·四二四上)谓:“离诸人天乐,常行大慈...

人天致敬愿

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愿,出自无量寿经。此愿名依论、释之不同,又作令成尊德愿、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

人天教

乃指世间教而言,即不说宗教解脱,而提倡受持五戒得生为人,与奉行十善能生天界之世俗宗教。亦指人天乘,系导入佛...

人天眼目

凡六卷。宋朝晦岩智昭编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收集当时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等禅门五家各宗祖师之...

人天胜妙善果

指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与其他四恶趣相较而言,人、天果报可称为胜妙善果。 p254...

人天宝鉴

全一卷。南宋昙秀撰。乃依内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编集学道之须知、修行之龟鉴等佳言秀句数百条,于理宗绍定年间(...

人仙

乃对佛之尊称。大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五下):“违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 p254...

人生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

人因

人生于此世,其容貌、思想、行为、夭寿、贫富等果报之过去因。释氏要览卷下述,生于人道,所受业报不同,如富贵或...

人我法我

即计着人之实有为人我,计着法之实有为法我。与我法二执同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又作人法二我、生我法我。人我为...

人身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八十华严卷六十四(大一○·三四六中):“得人身难。”梵网经菩萨戒序(大二四·一○○三上)...

人身牛

指未闻佛法又无智慧之人。此人虽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一○一中):“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

人命不停

指人之生命无常,应当常勤观照,离诸恶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

人定

即六时中之初夜。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其中之初夜,我国古代称为亥时,即午后九时至十一时,禅林以之为就寝时刻,...

人法

即人与法之并称。(一)人指说教者或受学者,法指所说之教或所学之教。 (二)具有心之作用者为人,不具心之作用...

人法二空

即人空、法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

人物始义论

东晋僧康法畅撰。系论述清谈人物之作,今已佚失。康法畅与般若学者康僧渊、支敏度等,于成帝在位(326~342...

人非人

(一)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二)乐神名。乃天龙八部众之一,为印度俗神紧...

人施设论

巴利名 Puggala-paatti(补特伽罗坋那坻)。系分类说明补特伽罗(人)之书。即主要论述蕴、处、界...

人师

乃指凡夫之具有教化他人能力者。不指佛菩萨等圣者。 p257...

人格神

乃具人格之神。有神论宗教,多立有人格之神;然佛教是一种“法信仰”,并不立人格神。诸弟子系透过释尊之人格,而...

人记品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九品。乃“授学无学人记品”之略称。本品记载佛授予阿难、罗睺罗等二千位学与无学将来作佛之...

人祭

梵语 purusamedha。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苏摩祭之一种。以人为牺牲。与马祭类似,乃为祈求获得马祭所不能...

人造华

取绢、木、纸、黄铜等材料造花,以金银色庄严之,常年供在佛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灌沐尊仪中,谓日日浴佛时,...

人鸟明暗

眼赤鸟见黑夜为美而光耀之色,而人类惟见一片闇黑之色。此喻立场不同,所见亦互异。显密二教论卷上(大七七·三七...

人尊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增一阿含经序品(大二·五五○上):“人尊说六度无极。” p257...

人华

依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大九·二○中):“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此品乃佛以三草...

人间

梵语 manusya。音译摩[少/兔]沙、末奴沙、摩奴阇、摩[少/兔]史。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

人药王子

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修菩萨行之一。依菩萨藏经卷下载,阎浮提有一摩醯斯那王,其夫人生一子,病人触之即愈,故称人药...

人宝

誉称佛为人中之宝。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下):“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

(一)契证真理。大乘义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一下):“证会名之为入。” (二)解知事物之意。无量寿经卷上(大...

入大乘论

凡二卷。印度坚意菩萨造,北凉道泰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论述大乘教之书。分义品、讥论空品、顺修诸行品等...

入山学道

乃八相成道之一,即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无量寿经卷上载,释尊因见老病死,悟世间之无常,遂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入不二法门

乃指超越相对之差别,而入于绝对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二门。维摩经卷中之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文殊师利等三十二菩萨...

入中论

梵名 Madhyamakāvatāra,西藏名 Dbu-ma-lahjug-pa。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

入出功德

即指五念门。五念门者,乃净土论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门,为入出之义,以前四念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所得之功...

入寺

(一)指入寺院住持。与入院、晋山同。 (二)指为挂搭而进入寺院。禅苑清规卷一装包(卍续一一一·四三九上):...

入佛平等戒

即入佛三昧耶,为密教胎藏界三种三昧耶之一。乃以佛心之种子下于众生之心田,以示托圣胎之义。大日经疏卷九称,世...

入佛供养

乃日本佛教用语。指新建寺院之佛像安置仪式。又称入佛式。寺院中之安置佛菩萨像,有入佛、入座、迁佛、迁座等仪式...

入我我入

乃密教之观法。指因本尊佛之加持力,使如来与自己成为一体之境界;即如来身、口、意之作用(三密),入于自己身、...

入定

(一)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中):“出定、入定,恒闻...

入定印

指入禅定之印。密教三部各有不同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弥陀定印),金刚部为外缚定印...

入定佛

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据弥勒下生经载,弥勒佛当来下生娑婆世界,救度释迦牟尼佛未度化之众生。基...

入法界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华严...

入法礼

梵语 upanayana。印度四种姓中,再生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为进入婆罗门教四期之第一期而举行之仪...

入空

乃悟入真理之意。此有大小乘之不同,二者虽皆系从假入空观,但小乘乃由分析诸法而了知空理(析色入空),大乘则由...

入竺

即入天竺,乃佛教徒为求佛法、经典或佛像,而远赴印度之意。又作渡天。远赴印度求法之僧人,则称入竺僧。天竺一词...

入门

即进入师门。凡蒙师父允许,剃发成为弟子,以进入佛门修行佛道,称为入门。 p262...

入阿毗达磨论

凡二卷。塞建陀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