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三消伏

消伏三种毒害。即:(一)事消伏,多以散心消伏虎狼、刀剑等之毒害。(二)行消伏,消伏五住地之行毒。即藏、通二...

三涅槃

三种涅槃。(一)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所立之三种涅槃。即:(一)性净涅槃,诸法实相...

三病

病,梵语 vyādhi。(一)就病之性质,类分为风、寒、气,或热、风、冷三种,乃世间之三大病。据北本大般涅...

三益

指修行有三种得益:(一)又作种熟脱。乃就所化实益之因果始终而分三类,亦即众生始于心田种下佛种,至最后得解脱...

三真如

诸法之体性真实不变,称为真如。(一)成唯识论依三无性而立此三真如,即:(一)无相真如,谓诸法之体无遍计所执...

三秘密身

指字、印、形三种之秘密身。依真言宗之教义,诸尊皆有三种身体:(一)字秘密身,系以文字为体,表佛功德之梵字。...

三祖寺

又称乾元禅寺、山谷寺。位于安徽天柱山中。传为南朝宝志禅师所创建。后禅宗三祖僧璨游此,扩建寺院,声扬大江南北...

三能变

梵语 trividha-parināma。指异熟、思量与了境。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

三般若

般若,梵语 prajā,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一)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

三草二木

以草木之大小喻显根性之不同。三草,即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二木,即小树、大树。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

三退

声闻、缘觉、佛等功德之退失有如下三类:(一)已得退,又作已得法退。谓圣人已断除惑种,退起现前而失诸功德,起...

三退屈

又作三种退屈。乃菩萨五位中,于第一资粮位之间可能产生之三种退屈心;须以三事磨练其心,使其证修勇猛不退。即:...

三假施设

略称三假。(一)般若经所立之三种假。假施设,梵语 prajapti。又作三摄提、三波罗摄提。即:(一)法假...

三假观

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序品所揭举之三种假观之名,天台宗乃进一步诠释之,即:(一)法假虚实观,为色阴之法。(...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凡三卷。日僧凝然撰于应长元年(1311)。乃连亘印、中、日三国,略述各宗传播之佛教通史。上卷略举印度佛法传...

三国传记

凡十二卷。日僧玄栋撰。今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四八。本书横亘印、中、日三国,广录佛教各种因缘杂事、著名史实...

三国遗事

凡五卷。高丽僧一然(1206~1289)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为记录朝鲜三国(新罗、高句丽、百济)所...

三寂默

为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之总称。寂默,梵语 mauneya, mauna, maunī,音译为牟尼。又作三...

三密

梵语 trīni guhyāni。指秘密之三业。即身密(梵 kāya-guhya)、口密(梵 vāg-gu...

三密加持

指佛陀三密之加持。三密,即身密、口密(语密)、意密。众生修行三密时,其身口意三业受到佛陀三密之加持,佛与众...

三密用大

三密,指身密、语密、意密。三密之作用遍于法界,赅通宇宙万有,故称三密用大。即众生之三业相应于佛之三密,无隔...

三密观

又作三金刚观、三金观、三吽观。密教用以灭除身口意三业之罪垢,显现诸尊功德之修法。其行法之次第,先着座涂香,...

三常

指佛身三种常住。即:(一)本性常,又作自性常、凝然常。指一切诸法之自性身,其身常住,毕竟无漏。(二)不断常...

三从

古代女子一生中所应恪守、遵从之三项德目,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又作三障、三隔、三监。女子囿于三从...

三教

将佛一代之圣教判别为三类。此种判教盛行于南北朝以后。(一)南北通用之顿教、渐教、不定教等化仪三教。(一)顿...

三教平心论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

三教指归

凡三卷。日僧空海撰。书中主张出家乃为真正忠孝之道,并评及儒道佛三教之优劣。著者十八岁时所撰之稿本原名为聋瞽...

三教图

又作三教圣人图、三圣图。即将孔子、释迦、老子三圣人之像,绘于一图之中,以此表示儒、佛、道三教之汇合。另有以...

三教论衡

(一)指儒、释、道三教之论诤。盖儒道二教原系我国固有宗教,佛教则传自印度,不论思想信仰或仪礼习惯方面,均有...

三梵

色界四禅天中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称为三梵。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日经义释卷七、诸...

三条椽下七尺单前

指禅家僧堂内坐禅之床位。其床横三尺,头顶上方有三条椽,故称三条椽下;于其下坐禅者称为三条椽下客。又其床深六...

三欲

(一)众生心之所欲。(一)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着之心。(二)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之心...

三清净心

又作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清净,离垢离障之义,指远离障碍菩提之烦恼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门而发起之三种清净...

三净因

又作身器清净三因。指清净身心之三种因。即:(一)身心远离,身不近恶友,心不起恶念。(二)喜足少欲,又称少欲...

三净肉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一)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耳不闻杀,...

三净头

指僧堂座席前之床缘一尺处,其处有三种用途,第一用以置袈裟,第二为展钵盂之处,第三为睡眠时,头所向之处(以床...

三现观

指见、缘、事三现观。现观,指以无漏慧观现前之四圣谛之理。(一)见现观,系就见谛之法而立者,即以无漏智慧观诸...

三眼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一)肉眼(梵 mājsa-caksus),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二)天...

三粗重

又作三粗重。指每一阿僧祇劫次第所断之皮粗重、肤粗重、骨粗重三种习气。此三种习气乃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所引无...

三细六粗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

三庄严

指事、法、人之三种庄严。即:(一)事庄严,指色、声、香、味等事物。(二)法庄严,指种种胜妙之法音。(三)人...

三处入法界

法界,指常住不变,一如平等,寂静圣智之境界。亦即指一切众生本有之心,与诸佛所证平等之理。菩萨之根性有上、中...

三处木叉

指护持身、口、意三处之戒。木叉,为波罗提木叉(梵 pratimoksa)之略称,意译作别解脱,即制舍非恶之...

三处阿兰若

阿兰若,乃空寂、最闲处之义,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即大牛吼声所不及之处),适宜修行之间处。依慧苑音义卷上之说...

三处传心

禅宗之传说。谓释迦牟尼佛于三处传心于大迦叶:一于灵山之拈花微笑,二于多子塔分半座,三于双林树下由棺中出足。...

三术

指天台宗修禅观、去魔障所用之内外三种方法。全称内外三术。谓行者于修毕第八观“知次位”时,每易为内部之逆缘(...

三通力

为华严经疏卷二十所举之三种神通力。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胜劣不同,...

三途之川

又作三途河、三濑川、渡河、葬头河。即一般所谓之奈河津。位于通往冥土之途中;相传人死后初七日,必须渡过此处,...

三途对三毒

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谓,火、刀、血三途配瞋、贪、痴三毒。即:(一)火途对瞋忿,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瞋忿,则将...

三部

密教分胎藏界诸尊为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分别表示佛之大悲、大智、大定等三德。盖金刚界以“除障成身、自受法乐...

三部大法

指金刚界大法、胎藏界大法与苏悉地大法而言。为日本台密特有之说法。东密依金刚顶经与大日经,仅说金刚界与胎藏界...

三部秘经

又作真言三部、秘密三部、大日三部。乃密教三部经之略称。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三部经典,为日本之台密...

三部假名钞

凡七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日僧向阿证贤撰,元亨年间(1321~1323)成书。以真如堂等高僧之对话形...

三部经

略称三经。为各宗自经典中特别选出三部与其宗义同性质之经典。最常称者有:(一)净土三部经,为无量寿经二卷、观...

三鸟出网

为形容三乘众生根器各异之譬喻。三乘众生脱离妄执羁绊,犹如三种鸟由网中飞出,一齐飞入无烦恼、无障碍之自由世界...

三胜义

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妙体离言,超越法相,称为胜义,又作第一义或真谛,乃世俗之对称。即:...

三胜学

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载,能令戒、定、慧三学增胜者,称为三胜学。即:(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服...

三报

指三种业报,即依受报时间之别,将果报分为三种:(一)现报,现世所作之善恶业,现身即受善恶报。(二)生报,此...

三尊

又作三尊佛。以中尊为主,其左右两侧由其他二尊胁侍。此源于印度之一光三尊,中尊一般为释迦佛,左药师佛,右弥陀...

三尊来迎

指临终之际,阿弥陀如来、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前来迎接。即应其愿现前,接引行者至极乐净土。(参阅“来迎”304...

三惑

(一)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

三恶

(一)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一)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二)器量狭小,常...

三恶行

梵语 trīni du?caritāni,巴利语 tīni duccaritāni。指一切不善之身、语、意...

三恶趣

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狱,在地之...

三恶觉

据宗镜录卷八十一载,修定之时,若仅修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下列三种恶觉,即:(一)欲觉,凡夫不了五尘过患,...

三智

(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

三期末劫

明、清民间宗教用语。分世界为三期,主张经过第二期末之末劫,即进入第三时期之理想世界。弘阳教称此三时期为青阳...

三无生忍

为法相宗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所立。无生忍,为无生法忍之略称。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称为...

三无我

法相宗就遍计所执等三性所立之无相、异相、自相之三无我。即:(一)无相无我,谓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

三无性

梵语 trividhā nihsvabhāvatā。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性之有法所说三种无性之空义。又作三种...

三无性论

梵名 Try-asvabhāva-prakarana。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

三无明

为佛说决定义经所举凡夫之三种无明。即:(一)痴无明,凡夫愚痴暗钝,无所明了,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随邪师邪教,...

三无为

梵语 tri-asajskr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

三无差别

指心、佛、众生三种平等无差别。又作三法无差、三三平等观。即:(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

三无常

指诸法生灭迁流,无定实之体,可由三方面显示之。依诸经论所说,可大别为两种:(一)龙树菩萨之顺中论卷下所立三...

三无间业

招致堕落无间地狱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三种恶业。[正法眼藏别辑三时业] p629...

三无漏根

梵语 trīny anāsravendriyāni。指三种不染污、不起烦恼之无漏根。属二十二根之后三根。略...

三无漏学

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

三无碍

据大宝积经卷十四载,菩萨有三种无碍,即:(一)总持无碍,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

三牌

禅林为奉祝皇帝、皇后及皇太子圣寿无疆,而安置于佛殿本尊前之三座灵牌。禅林象器笺图牌门记载其立牌方式为:中间...

三发愿

指阿弥陀经所举之已发、今发、当发三愿。即:(一)已发愿,已往所发起往生净土之愿心。(二)今发愿,现今所发之...

三等至

又作三定。谓四静虑、四无色等八根本定,其性质有味、净、无漏等三种。(一)味等至(梵 āsvādana-sa...

三等流

唯识家所说五果中之等流果,以性质而别,又可分为如下三种:(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

三结

梵语 trīni sajyojanāni,巴利语 tīni sajyojanāni。又作初果三结。结,即见...

三善知识

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称善知识。...

三善根

梵语 trīniku?ala-mūlāni,巴利语 tīni kusala-mūlā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

三善道

“三恶道”之对称。又作三善趣。指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法华经玄义卷二下(大三三...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

三跋罗陀耶怛特罗

梵名 ?rī-mahāsajvarodaya-tantrarāja,略作 Sajvarodayatantr...

三量

(一)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

三阶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于开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阶别集、三阶集录、三阶集、四卷三阶。收于...

三阶佛法密记

原为三卷,今仅存上卷,即敦煌本伯希和第二四一二号。系隋代信行所撰三阶佛法之注释书,上卷内分示名、举数、释义...

三阶教

又称第三阶宗、三阶宗、普法宗。为隋代信行(540~594)所创,至中唐为止所流行之佛教宗派。信行自称一乘菩...

三集谛

集谛,指有关诸苦生起之真谛。法相宗就集谛所显具之遍计所执等三性而设之三说,即:(一)习气集,指遍计所执自性...

三圆满

为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所举三种圆成满足之法。即:(一)行圆满,谓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复能为他人如法演说,自利...

三涂

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

三想

(一)指三种恶想。又作三恶想、三不善想。即:(一)欲想(梵 kāma-sajjā),起贪欲之想。(二)瞋恚...

三爱

指人于临终所起之三种爱着。即:(一)境界爱,谓临终时,对妻子、眷属、家财所起的深重之爱。(二)自体爱,临终...

三会

(一)为佛救度众生而说之三次法会,过去诸佛如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舍婆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如来、迦叶...

三业

梵语 trīni-karmāni。(一)身口意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