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五逆往生

谓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乃最重之罪,必堕...

五逆轻重

五逆中,三乘通相之五逆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等五种无间业。其中,破僧为语业,其他概属身...

五衲衣

又作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衲,缝补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缝补之衣。即因朽坏而经修补缝缀之法衣。[四...

五停心位

修五停心观之阶位。为七方便之第一位。于此阶位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分别、数息等观,调和多贪、多散等心,次第...

五停心观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又作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一)不净观(梵 a?ub...

五停四念

指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住)。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

五参上堂

又作五日上堂、五日升堂、五参升座。略称五参、五上堂。谓禅林中,每隔五日住持即上堂升座,为众僧参问之禅院仪制...

五参日

禅林每隔五天一参之日。即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此外,朔望两日别有祝圣上堂,通计之,恰为每五日一...

五问十题

论义之称。论义时,有问者五人,讲师一人,每一问者初问之题称为业义,次问之题称为副义;合五问者之业、副各二问...

五唯

梵语 paca tanmātrāni。又作五唯量、五微尘、五尘。为数论学派二十五谛之一科,指从我慢(自我意...

五常五戒

指儒家五常与佛教之五戒。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佛教传入我国后,于孝道方面,乃特为强调父母恩重难报经、...

五情

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故称五情。[大智度论卷十七、卷四十] p1145...

五教

教判之名。即诠判如来一代圣教为五类教旨。(一)华严三祖贤首所立,称为贤首五教。即:(一)小乘教(愚法声闻教...

五教十宗

华严宗之教相判释。为华严祖师贤首所立。系依其自宗宗义将如来一代圣教分别判作五教十宗。杜顺自实践之观法上说小...

五教十理

法相宗用以证明第八阿赖耶识存在之五教证及十理证。大乘主张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一切小乘经论则唯说六识,不明八识...

五教佛身

华严宗于所判之五教各别立有佛身,称为五教佛身。五教指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一)小乘教立生身、化...

五教两宗

总称高丽中期至李朝初期约三百年间存在于朝鲜之宗派。有关五教两宗之内容,异说纷起,因时代不同而有变迁。李能和...

五族如来

指密教金刚界之五智如来。族乃梵语 kula 之意译,部族之义,故称大日、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五部...

五条袈裟

又作五帖袈裟、五条衣、五条。为三衣之一。缝缀数条布帛作成长方之幅,其横五条,故称五条袈裟。依四分律,其长约...

五欲

梵语 paca kāmāh,巴利语 paca kāmā。(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

五净

(一)指乳、酪、酥,及黄牛未堕地之尿粪。印度之习俗认为牛乃梵天之使者,故尊之为“圣牛”,因而视其尿、粪为净...

五净居天

净居,梵名 ?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一)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

五瓶

又称五宝瓶。乃密宗造坛修法之时,安置于大坛中央及四隅之五宝瓶。此宝瓶安置之法,原本可置十八瓶乃至百余瓶,然...

五瓶智水

为密教修法中,用以表示五佛智之五瓶香水。修法时,于大坛中央及四隅分别安置五个宝瓶,瓶中香水象征五佛之智水,...

五瓶灌顶

又作瓶水灌顶。密教以五瓶之水灌于行者之顶上,表受者得五智如来之智慧。行灌顶仪式时,五瓶应先经五佛印言加持,...

五略十广

摩诃止观之正说,广立十科,称为十广,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其第一...

五众

(一)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与五阴同。(参阅“五蕴”1212) (二)又作出家五众。即:(一)比丘...

五眼

梵语 paca caksūjsi,巴利语 paca cakkhūni。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梵 mā...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即:(一)精进,以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者为精,以勤策于清净法界之中者为进。(二...

五处加持

加持身体五部位之意。即真言行者登坛修法时,先以印契或法器加持身体五处,以净除己身之三业而发显心中本具之五智...

五处供养

指供养五者。即供养父、母、亲教师、轨范师与病人。亲教师、轨范师为比丘受法之处,父母为蒙生育之处,病人则为最...

五处真言

谓加持于真言行者身体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此五处诸经各有异说,依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载,五处指...

五通

五种神通。(一)梵语 pacābhijā。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又作五神通。神,乃指不可思议...

五通神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之淫邪神名。谓能作祟于人。俗称五圣。本为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唐代郑愚之大沩...

五通菩萨

为阿弥陀佛画像之始传者。据道宣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载,天竺鸡头摩寺之五通菩萨,曾往安乐世界求请弥陀之形像...

五部

五种部别之意。(一)指见道之四谛观行与修道。圣者于见道各别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各断其部下之见惑而见谛...

五部九卷

指净土门祖师唐代善导所著五部之书,合计九卷。又称五部九帖,为净土门之重要典籍。即:(一)观无量寿经疏,四卷...

五部大论

无著承弥勒菩萨教旨所著五部之大论。又作五大论。即:(一)瑜伽师地论,凡百卷,唐代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

五部母

指密教之诸尊中,支配生长养育金刚界五部功德之尊。据摄无碍经、秘藏记等之记载,五部之母为:(一)佛部,因大日...

五部合断

又作五部杂断。谓佛与独觉在凡夫位以六行观合断下八地见修五部之惑。五部指迷于四谛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于世间事相...

五部律

佛陀入灭后百年顷,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昙无德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衍出五部之派别,统称五部律。彼等所传...

五部座

密教金刚界五部如来之座。又称五座、五佛座、五种座、五兽座。即五部各观其部之三种子字而成者。(一)佛部师子座...

五部海会

谓密教金刚界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之诸尊,皆至会上大兴法事。 p1158...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七卷、金刚顶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瑜祇经一卷、要略念诵经一卷等五部十五卷。又以...

五部秘藏

密教金刚界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之秘密法门。 p1159...

五部秘观

谓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之诸尊法。即密教五部通用之秘观。先观本尊,安置坛上。次观吾身即印契,吾...

五部教主

谓密教金刚界之五智如来。金刚界以大日、阿閦、宝生、阿弥陀及不空成就等五智如来,配于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

五部净居炎摩罗

二十八部众之一。又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跟随、拥护行者之善神。五净居即五那含,净居位于上天,炎摩罗...

五部尊法

谓五种之修法。又作五种坛法。就五种修法论五部之别,即:(一)息灾法,用佛部尊等,故有五智佛。(二)增益法,...

五部禅经

说禅法之五经。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即:(一)禅法要解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二)达摩多罗禅经,二卷,...

五部总持

指密教金刚界五部之陀罗尼。五部,指佛部、金刚部、莲华部、宝部、羯磨部。陀罗尼为梵语 dhārani 之音译...

五部灌顶

密教五部各别之灌顶。谓金刚界行灌顶仪式时,结诵佛部等五部各别之印言,以其部之瓶水灌于弟子之顶上。即依金刚顶...

五阴世间

五阴之世间。为三世间之一。又作五蕴世间、五众世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有十界有漏、无漏等之差别...

五阴炽盛苦

梵语 sajksepena pacopādāna-skandha-duhkha,巴利语 Pac''''up...

五顶

(一)梵语 paca?ikhin。音译作般遮尸弃。指顶上之发结为五髻者。如五字文殊尊,为童子形。[成唯识论...

五备

指僧侣必备之五种条件。即:福、戒、博闻、辩才、深智。此五者具足则道业精进,未具足则流于凝滞。[释氏要览卷中...

五惑

又作五钝使。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参阅“五钝使”1164) p1161...

五恶

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

五智

梵语 paca jānā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

五智三身

于密教,谓依大日如来所具足之五智各生身、口、意三身佛或菩萨。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

五智印

(一)据金刚顶义诀载,五智印即:(一) (hūj,吽),金刚智印。(二) (trāh,怛洛),宝智印。(三...

五智如来

密教以五智配于五佛,称为五智如来。即:(一)大日如来,位于中央部位,具足法界体性智。(二)阿閦如来,位于东...

五智真言

表示金刚界五智五佛之真言。即五佛之种子。即谓 (vaj,鍐)、 (hūj,吽)、 (trāh,怛洛)、 (...

五无量

指密教所立心、身、智、众生、虚空等五种无量。由心之无量能得身、智、众生及虚空之四无量,即表明成就最胜觉之义...

五无间

(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

五痛五烧

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

五结

谓系缚众生,犹如绳结,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而不得出离之五种烦恼。即:(一)贪结,(二)瞋结,(三)慢结,(四)...

五结乐子

随侍帝释天之乐神。尝至王舍城东林村北鞞陀提山之因陀罗室,为佛陀弹奏琉璃琴,赞颂佛德。[中阿含经卷三十三]...

五善五恶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

五菩提

指佛之五种菩提。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故称五菩提。即:(一)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

五钝使

“五利使”之对称。两者并称十使。于十随眠之中,推求之性钝拙者有五,即贪、瞋、痴、慢、疑等五种。此五者能驱使...

五间色

相对于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之中间色。即:绯、红、紫、绿、硫黄等五色。[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

五云

指五障。譬指修道之五障、女子五障,及欺、怠、瞋、恨、怨等五障,犹如云之蔽覆于物,令其不得成就之意。(参阅“...

五须弥

(一)谓阿弥陀佛之毫相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出自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九佛身观(大一二·三四三中):“眉间白...

五黑

黑,谓染污不净之恶业。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五恶。与“五戒”相对。[往生论注卷下] p1164...

五塔寺

(一)又称五塔召。蒙语之“召”字,意即寺。位于绥远归绥市内,蒙古名为塔布斯尔罕召,建于清雍正五年至十年(1...

五意

(一)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末那识)。依大乘起信论之观点,“意”有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等五种名。...

五会法师

唐朝法照依准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之音声而创立五会念佛之法,时人视之为善导之后身,而美称为五会法师。(参阅“五...

五业

(一)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随受报之迟速分为五种:(一)顺现法受业,即于现在作业现生受报。(二)顺次生受...

五当召

蒙语“召”字,意即寺。位于绥远包头东北约五十公里之五当沟中。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面积两万...

五义分通

南山四分律宗所说。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有一分通于大乘。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于大...

五义平等

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相应法),共有五义,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两者依于相...

五叶

指禅宗五代或五家。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法偈(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

五葬

五种葬法。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尸于山野)、林葬。其中,或称林葬为野葬;或视林葬为弃葬,即将死尸弃...

五解脱轮

(一)谓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大圆轮中之五大月轮。又作五月轮、五智月轮。金刚界曼荼罗为修生修显之法,入此轮坛中者...

五道六道

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

五道转轮王

又称转轮王。为冥界十王之第十王。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所举,此王系执掌冥间亡人第三年之官王。其本地...

五过

(一)破戒五过。毁破佛所制定之禁戒有五种过失,即:(一)自害,谓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

五遍行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梵 spar?a)、作意(梵 man...

五境

梵语 pacārthāh。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境...

五梦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于如来入寂之夜所感之五种恶梦。即:(一)月落而日从地出,(二)星宿云雨缤纷而陨,(三)烟气...

五梦法

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一所列举者,即:(一)热气多见火,谓如人钻火得火,复理火事,以暖相分多,暖想即生,...

五实

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中就深心列举七种,其第七之深心,相对四重破人,而明四种信心,并就其中之上上信心,说明增长...

五种一乘

华严宗随始、终、顿、圆四教而各立一乘之名,即:(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此二者皆随圆教而立。说“一乘...

五种人我见

据大乘起信论载,初学大乘之凡夫,于教未解玄旨,由人我见而起五种邪执,即:(一)执虚空是如来性。(二)偏执真...

五种力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了、坚固、究竟四愿力。据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所解,威神...

五种三昧耶

三昧耶者,要誓之义,即“戒”义、不可违越之义。指入真言门五种要誓之次第。即:(一)初见三昧耶,遥于坛场之外...

五种三昧道

真言宗将一切三昧分为五种,即大日世尊为普摄众生而现之五种喜见随类身。即:(一)佛地三昧道,究竟发菩提心,于...

五种三乘

华严宗随小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教各各立三乘之名,即:(一)始别终同三乘,乃随小乘教而设。小乘教之...

五种三谛

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有五种,即于别教、圆教、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各立三谛。(一)别教之隔历三谛,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