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五事

(一)五种迷悟之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参阅“五法”1114) (二)五种迷悟之法相。即所诠相、...

五事生人中

据辩意长者子问经载,诸众生若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五事指:(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

五事生天上

据辩意长者子问经载,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五事指:(一)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

五事成就

谓置于诸经典之首“如是我闻”等语有五事。龙树于大智度论卷二中广述六事成就,即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

五侍者

禅林中,随侍住持之左右而各司专职之五位侍者。即:(一)烧香侍者,又称侍香,随侍住持之上堂、小参、普说、开室...

五使者

又作文殊五使者、五种金刚使。即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位于主尊文殊菩萨左方之五童子。系依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五供养

五种供养物。又作五供。密教修一座行法时,以五种供物供养本尊,即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五供养加阏伽...

五具足

指佛前之供养器具。置水插花之花瓶、点灯用之烛台及烧香用之香炉,称为三具足。而花瓶、烛台各一对,香炉一只,则...

五取蕴

梵语 paca upādāna-skandhāh,巴利语 pac'''' upādāna-kkhandhā...

五受

梵语 paca vedanāh,巴利语 paca vedanā。指五种觉受。(一)随触之领纳分为五种。依俱...

五味

梵语 paca rasāh。(一)指五种味,即:乳味(梵 ksīra)、酪味(梵 dadhi)、生酥味(梵...

五味粥

谓禅家于十二月初八(腊八)之佛成道日,混杂五谷众味而成之粥。又称腊八粥、红糟。红,为小豆之色。糟,为数味混...

五味禅

五味交杂之禅。“一味禅”之对称。又称五禅、五类禅。乃相对祖师一味之禅,斥责五种交杂之如来禅之意。圭峰宗密于...

五周因果

又作华严五周因果。据华严经疏卷三、卷四将华严一经(八十华严)所诠之义理,分为五周之因果,即:(一)所信因果...

五奇特梦

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载,世尊于往昔因位中,在山中修道,号善慧比丘,得五种奇特梦,遂走访普光如来,请为其解说...

五姓

(一)又作五种姓、五种种性、五种乘姓、五乘种性。亦有将“姓”写作“性”者。 法相宗认为,众生先天具足五种不...

五宗

(一)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 (二)禅宗之五宗,即由南宗所出之沩仰宗、临济宗...

五宗原

全一卷。又作五宗源、五宗元。明代汉月法藏撰。崇祯元年(1538)刊行。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密云圆悟之法...

五宗教

又作五教。即五种宗旨,乃判教之名。系齐护身寺自轨所立之佛教教义之分类,即将诸经论之说法、主旨分为五种:(一...

五官

(一)五种感官。指视觉器、听觉器、嗅觉器、味觉器、触觉器,即佛教所说之五根(眼、耳、鼻、舌、身),后转为一...

五官王

为冥界十王之第四王。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所举,此王之本地为普贤菩萨,系冥途中司掌五刑之王。亦即于...

五念力

五念门之力用。依往生论注卷下载,修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而其行成就者,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得见阿...

五念门

又作五念、修净土五念门。出自天亲之净土论。指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五种忆念修行门。即:(一)礼拜门,谓清净身业...

五念处

阿修罗王所说。佛为诸天说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四念处,以对治净、乐、常、我四颠倒。阿修罗王嫉妒佛...

五怖畏

五种之怖畏。怖畏,梵语 vibhīsana。(一)见道以前之人所起之五种怖畏。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即:...

五性成佛

据华严经疏卷二载,依众生成佛种性之不同,而分为五,即:(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指根性不定。谓不定性者若近...

五怛特罗

梵名 Pacatantra,意为“五篇之教训故事”。又称五卷书。为印度古典文学寓言集。以梵文写成,最早之原...

五所依土

如来所依之五净土。即:(一)法性土,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虽以真如为体,然此身与土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

五明

梵语 paca vidyā-sthānāni。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即:(一)声明(梵 ?ab...

五果

梵语 paca phalāni。五种果之意。(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有为无为之果,计有五种之别。即:(一)...

五果回心

谓五果之圣者回转其小乘灰断之心,而发大乘之大菩提心。五果圣者,指四果之声闻与独觉。此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

五波罗蜜

指檀那(布施)波罗蜜、尸罗(戒)波罗蜜、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静虑)波罗蜜。即六波...

五法

(一)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又称五事、相名五法。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五法人

佛世时,提婆达多立五种邪法,与佛陀所说教法对立,以分离听闻佛陀说法之僧众;受提婆达多所离间破坏之人,称为五...

五法不得授人戒

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得授人戒法。据四分律卷五十九...

五法身

有大小二乘之说。(一)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种功德法,小乘以之为三身...

五法事理唯识

五法指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为唯识。乃大乘唯识家之说。其中,心法为...

五法退菩提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载,退失菩提心之法有五,即:(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若从外道,则增诸...

五法藏

梵语 paca dharma-ko?āh。略称五藏。又作五法海。此乃犊子部之世界观,宇宙万有共分为五类,即...

五知根

梵语 paca buddhīndriyāni。谓五种能知之根。为数论二十五谛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声、...

五股印

密教传法灌顶秘印之一。又称大羯磨印、五峰印、五智印、五大印。即作五股金刚杵形,表五智五佛。有外五股印、内五...

五股杵

又作五智金刚杵、五峰金刚杵、五峰光明、五钴金刚、五钴杵、五股。即造形呈五股(峰)之金刚杵,为密教重要的法具...

五金刚菩萨

又作五秘密。即金刚界之五金刚菩萨。(一)金刚萨埵,安置于中央。(二)欲金刚菩萨,安置于东侧。(三)触金刚菩...

五门禅

(一)即维摩经弟子品中迦旃延章所说之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五义。维摩以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一一双...

五阿含

阿含,梵语 āgama,意译法归、法藏、传教。又作五阿笈摩。即指长阿含、中阿含、僧述多(相应)阿含、鸯堀多...

五则法问

法问,指佛法上之问答论议。日本曹洞宗于四月或十月之十六至二十等五日间,行每日一则之法问论议,称为五则法问。...

五品弟子位

八行位之一。略称五品位。天台宗立圆教之行位有八,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区别为五品,在六即...

(一)梵语 mahā。音译摩诃、么贺,指自体宽广、周遍含容。或指多、胜、妙、不可思议。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三之...

五后得智

指菩萨行圆满后所起之五种化他智慧。即:(一)通达智,欲见之境得以自在得知之智。(二)随念智,于前观心中了知...

五星

五个星之意。又作五执。即:(一)岁星,即木曜,为五行中木之精,乃东方苍帝之子。(二)荧惑星,即火曜,为火之...

五派一滴图

全一卷。日本临济宗僧日庵一东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法门锄宄之附录。有关禅宗五家宗派传承源流之说,宋代以降...

五畏

梵语 paca-vibhīsana。指五种怖畏,即见道以前之人(或称初学菩萨)有五种怖畏之心。又作五恐怖、...

五相

(一)天人之五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等五种衰相。...

五相成身观

又作五转成身、五法成身。密教观行之一。指行者在现实身作观,而完成本尊之佛行。此观法与三密观同为金刚法重要之...

五胡十六国

晋朝由于北方民族入侵,遂向南方迁徙,此即后来之东晋,在晋惠帝太安二年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303~439)...

五苦

五种苦恼。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五趣之苦,即:(一)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

五衍

指五乘。衍为梵语 yāna 之音译,意译作乘。又作道、船、车,为运载之意。即:(一)人乘(梵 manusy...

五重世界

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即: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之世界性,在大智...

五重玄义

天台智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所立之五种义解法。又作五重玄谈、五重玄、五玄、五章。即:(一)释名,解释一经...

五重念佛

(一)为华严大疏钞卷六十二所举之五种念佛法门。即:(一)称名往生念佛门,谓口中称念佛之名号。(二)观相灭罪...

五重相传

又作五重血脉、五重。乃日本净土宗所行之传法仪则。即以五重之次第相承宗义,并传授五份血脉,传说此一仪则乃以明...

五重唯识

又作五重唯识观。法相宗以诸法均由观识转变而来,持此观法,将唯识体之浅深粗细次第分为五重,此即五重唯识观。又...

五重云

比喻女子之五障。女子之身具有五种障碍,即不得作梵天王、帝释、魔王、转轮圣王及佛身。以五障碍譬喻能遮覆之云,...

五重塔

五层之塔婆。又作五层浮图、五层塔、五级塔。其顶端置有相轮,印度古来即有其制。据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洛阳伽蓝记...

五音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

五音七声

为我国自古相传用以表示音律高低之法。梵呗音谱所用之十二音律之音阶亦由此而成(示图于后)。五音中以宫调最低,...

五风

指存于人体内之五种气息。据金七十论卷中之说,五风乃诸根共通者。五风即:(一)波那风(梵 prāna),此风...

五食

五种出世间之食。乃长养圣者慧命善根之五种法食。即:(一)念食,谓修行者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二)法喜食...

五香

(一)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成就妙法莲华经王...

五乘

乘,梵语 yāna。指道、船、车,即运载之义。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称为五乘。(一)通...

五乘齐入

五乘齐入净土之意。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根机,皆藉弥陀广大本愿力之强缘而齐入真实之报土。[观经疏...

五俱伦

又作五俱轮、五拘邻、五俱邻。即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最先度化之五比丘。依法华文句卷四之三,五比丘依序为憍陈...

五俱意识

唯识家谓与五识(眼、耳、鼻、舌、身)同时生起之意识。为四种意识之一。即指意识中之明了意识。明了意识与五识俱...

五家

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指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加黄龙与杨岐二派,则称为七宗。禅宗自初祖菩...

五家七宗

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又作五派七流。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临济之杨岐派、黄龙派,合...

五家正宗赞

凡四卷。又作正宗赞。宋代希叟绍昙撰,理宗宝祐二年(125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收录达磨祖师至雪峰...

五家宗旨纂要

凡三卷。又作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灯来撰,性统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

五家宗派

宋代僧达观昙颖(989~1060)撰。今已不存,故内容不详。昙颖为宋代临济宗禅僧,本书为昙颖于仁宗嘉祐(1...

五家所共

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大智度论卷十一(大二五·一四二中)...

五家参详要路门

凡五卷。日僧东岭圆慈撰,光格天皇天明八年(178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禅宗五家,家风虽异,但皆以...

五家语录

凡五卷。明代郭凝之编。略称五宗录。内容系收录我国禅宗五家各祖之语录,计有七部,即:临济宗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

五家辨

全一卷。日本临济宗僧虎关师炼(1278~1346)撰。为论述我国禅宗五家法脉系统之文。本书乃阐明青原行思下...

五家辨正

全一卷。日僧德严养存撰,约刊行于东山天皇元禄年间(1688~1703)。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为有关禅宗系...

五峰楼阁

密教观想五佛位为五楼阁之意。即观想时,以五峰观为五佛之位,于中央及四方建立楼阁。亦即观想波罗、吽、剑三字为...

五师

(一)五种法师。指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等。[毗奈耶杂事卷十二] (二)付法五师。有异世五师及同世五...

五悔

指五种悔过,乃为灭除罪恶所作之五种忏悔法。 (一)天台宗修法华三昧时,于昼夜六时所作之五种忏悔法。又称五忏...

五时八教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

五时五教

乃日本台密之说。即以密教为中心之佛教教义批判分类法。我国天台宗智顗大师依释尊教说之年代分为五时,而由教说之...

五时教

又作五时。即于佛教经典之批判上,主张释尊四十五年之说法,乃从浅而入深,故将之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时教。我国...

五根

梵语 pacendriyāni。五种根之义。(一)指眼、耳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又作五色根。即:眼根(梵 ...

五根本

指六大烦恼中之贪、瞋、痴、慢、疑等五大根本烦恼。天台宗将所有烦恼分成钝利两种,而称此五大烦恼为五钝使。[大...

五根有四事增上

五根,指眼、耳、鼻、舌、身;增上,乃增胜之义。据五事毗婆沙论卷上载,五根具有四种增胜之义,即:(一)庄严身...

五根色

五根之色。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据大日经疏卷六载,若以五色配列五根,则分别为白、赤、黄、青...

五海

五种具德之海。(一)指如来自证之无尽圆明性海藏中之五种义分。即:(一)一切诸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

五秘密

又作五秘密菩萨、五金刚菩萨。指密教金刚界之金刚萨埵及欲、触、爱、慢等五金刚菩萨。又称金刚萨埵、金刚箭、金刚...

五秘密曼荼罗

密教图像中,于金刚萨埵、欲菩萨、触菩萨、爱菩萨、慢菩萨等五秘密中,加上八供四摄,共成十七尊,称为五秘密曼荼...

五祖

(一)即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三、传法正宗记卷六] (二)宋蕲州五祖山法演禅...

五祖山

位于湖北黄梅县东北。又作冯茂山。俗称东山。以禅宗五祖弘忍住此山阐扬禅风而闻名。五祖入寂后,神秀等葬其遗骸于...

五衰

(一)又作五衰相、天人五衰。天人于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之五种衰亡相。即:(一)头上之花(或冠)萎靡。(二)腋...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