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不可得空

梵语 anupalambha-?ūnyatā。又作无所有空。十八空之一。生死涅槃等一切诸法,性相寂灭,求之...

不可弃

小乘化地部开祖之名。传说于出生时,其母弃诸井中,幸为其父所救,故称不可弃。初为婆罗门,通解外道诸义,后皈依...

不可越守护

梵名 Durdharsa-dvārapāla。居于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及外金刚部院西方之门二守护之一。又作难...

不可称

(一)与不可思议、不可说同义。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非言语所能称赞。 (二)梵语 atulya。古印度十大...

不可说

梵语 an-abhilā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

不正知

梵语 a-sajprajanya。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误解所观之境之精神作用。即不符合佛教教义之认识。...

不正食

(一)梵语 khādanīya。音译作珂但尼、佉陀尼、佉阇尼。意译为嚼食。即需要经过咀嚼而后吞食之硬食。据...

不生

(一)梵语 arhan。音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于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

不生不生不可说

四不可说之一。语出大涅槃经德王品。天台家以之配为圆教所诠之谛理。圆教说真如之理本来不生,十界差别之事以即于...

不生不灭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据般若心经谓,此世一切之存在有“无实体...

不生断

三断之一。谓缺一切生法之缘而毕竟不生。即得初地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更生,且使人中之无根二形、北...

不立文字

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此种以心传心之境地,...

不共

梵语 āvenika,巴利语同。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如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唯独佛所得,余阿罗汉等圣者则未...

不共不定过

因明用语。六不定之一,三十三过中因十四过之一。指因三相中缺第二相,遂致同时不通于同品与异品之过失。相当九句...

不共有法

因明用语。因明中,能别之宗法应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所不共许(共许,共同承认之意)其为实有者,称为不共...

不共法

梵语 ā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

不共相

又作自相。“共相”之对称。谓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报。正报之亲因缘种子称为不共相种子,受...

不共教

“共教”之对称。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为菩萨之教。依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之说,华严别教一乘乃唯为...

不共许

因明用语。许,同意、认可之意。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不共同认可立论中之条件。就宗依而论,...

不共无明

“相应无明”之对称。又作独头无明。即与其他贪等之本惑不相应而起之无明。在俱舍宗,与贪等十随眠不相应而起之无...

不共业

梵语 āvenika-karman。“共业”之对称。指有情各自依身所感之善恶业。反之,众生共通之业因称为共...

不共种子

“共种子”之对称。又作不共相种子。指能变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种子。即五根种子。五根之胜义根不通于他人,故为不共...

不共变

谓由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自不共之境。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参阅“四变”1855) p968...

不如法

“如法”之对称。又作不法。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说之教法,或符合正确...

不如密多

又作不如蜜多。禅宗传灯系谱印度第二十六祖。为南印度得胜王之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得法后,游化至南印度,其时,...

不如无子

家有逆子不如无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父母教诲,瞋目怒应(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

不安稳业

“安稳业”之对称。指不善业。此业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称。俱舍论卷十五(大二九·八○下):“不安稳业名为不善...

不成因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因(理由)须具备三相,方能成正因,缺乏任何一相皆成似因,其中因缺乏第一项而不能证明宗...

不死

梵语 amrta。指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佛陀之教称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时空而永恒,故佛生时降甘露雨,象...

不死门

指入涅槃之门。无常经(大一七·七四五下):“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p969...

不死矫乱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印度古代外道中之不死无乱外道。彼外道执天之长寿为常住不死,自说不死不乱。以所言矫乱,故有...

不死矫乱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

不死药

能得长寿或远离病苦之药。此有二说,一指雪山香药娑呵(梵 sahā),一指阿伽陀药(梵 agada)。[北本...

不死觉

八种恶觉之一。谓人甚富有而常忆不死之念。觉,新译寻思。以其觉违逆正理,故称恶觉。大乘义章卷五之末以八觉为修...

不老不死

指悟入诸法实相。悟诸法实相者,知生老病死本来空寂,原无老死,故法华经药王品、法华义疏卷十一等均谓听闻法华经...

不自在

(一)梵语 a-ī?vara。音译阿伊湿伐啰。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何苦经(大一·六五九下):“在家者以自...

不至境

“至境”之对称。指色境与声境。五根缘五境之中,眼根取色境,耳根取声境,鼻根取香境,舌根取味境,身根取触境。...

不行而行

指体达真如之理而修行。真如之理平等无相,冥合此无相之理而修行,即无故行之心而自契于行,称为不行而行。据往生...

不住拜

指礼拜不止,以至于百千拜。禅林象器笺卷十:“法益之时,亦有不住拜,谓礼拜而不止也,可到百千拜,是皆佛祖之会...

不但中

“但中”之对称。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谛之说,以双遮双照为中道之实义,其中,观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观圆融,...

不但空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为“但空”之对称。谓不但见但空,且兼见不空,而达中道义之空。观不但空之理,称为不但...

不即不离

犹言“不一不异”。如水与波,两者有别,故谓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谓不离。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五上):“不...

不忘禅

禅定之一种。即练习记忆之禅定。舍利弗问经记载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p971...

不男

男根不具之人。依先天及后天等差别,有五种不男。(参阅“五种不能男”1175) p971...

不见三宝厄

于弥陀化土所受灾厄之一。往生弥陀之化土者,以于因中疑惑佛智之罪咎,故未能得见真实之佛、法、僧三宝,唯得见化...

不见举

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不认罪者,称为不见。举发不见者而治其罪,称为不见举。[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一](...

不来不去

梵语 anā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

不两舌

梵语 pai?unyāt prativirati。十善之一。谓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参阅“十善十...

不受一切法

谓心无爱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经化城喻品] p972...

不和合性

梵语 a-sāmagrī。又作异性。“和合性”之对称。唯识宗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即能妨碍诸缘和合而令诸...

不定

(一)梵语 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 dvāv-aniyatau)。为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

不定止观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又作不定观。既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而系任修一法,由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

不定主义

梵名 Syāt-vāda。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一种判断理论。耆那教哲学家婆达罗巴忽(梵 Bhadrab...

不定因

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缺乏因(理由)之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或第三相(异品遍无性)所致之过失。计有六种,即...

不定地法

梵语 aniyata-bhūmika dharma。为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共有寻、伺、睡眠、恶作、贪、...

不定教

三教之一,化仪四教之一。即不摄于顿渐二教的化仪之教。又作得益不定化仪。依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华严经疏卷一载,...

不定业

“定业”之对称。善恶业中,受果与否尚未决定,或决定受果而未决定其时者,称为不定业。与定业相较,不定业概属轻...

不定种性

梵语 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指由本有无漏...

不定聚

梵语 aniyata-rā?i,巴利语 aniyata-rāsi。又作不定性聚、不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

不放逸

梵语 apramā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

不知足者

“知足”之对称。指于自己本分之外无餍的贪求者,亦即欲念强烈而不知餍足之人。一切苦恼皆由强劲之欲念而起,故修...

不空

(705~774)梵名 Amoghavajra。又作不空金刚。为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又作光明真言、大灌顶光真言。略作光言。为大日如来之真言,又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此密咒系谓自大日如来不空真...

不空王三昧

又作金刚王三昧。指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即大日如来所入之三昧。据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载,释迦能仁如来住自受...

不空如来藏

又作不空真如。“空如来藏”之对称。如来藏离脱一切烦恼,称为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恒沙不思议佛法,与之不离、不...

不空成就如来

梵名 Amoghasiddhi。又作不空成就佛。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五解脱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央。...

不空见菩萨

不空见,梵名 Amogha-dar?ana。又作不空眼菩萨、正流菩萨。属于贤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刚界曼荼罗...

不空供养宝菩萨

梵名 āryāmogha-pūja-mani。又作不空供养菩萨、供养宝菩萨。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苏悉地院...

不空金刚菩萨

不空金刚,梵名 Amogha-vajra。位列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苏悉地院南方之第四位。与金刚界曼荼罗东方阿...

不空钩依菩萨法

不空钩观音之修法。据宋高僧传卷一载,唐开元七年(719)正月至五月不雨,金刚智依不空钩依菩萨法起坛,躬绘七...

不空钩观自在菩萨

不空钩,梵名 Amoghāvku?a。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下列之最西端。此菩萨之本誓为以大慈大悲...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罥索,梵名 Amogha-pā?a。又作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

不唧

唧[口*留],为秀、就之反切语。不唧[口*留],即不秀不就之义。指不伶俐、暗昧不慧之钝汉。宗子京笔记载:“...

五序

天台智顗分法华经别序为五者,即:(一)众准序,“尔时世尊四众围绕”等即是。(二)现瑞序,“六瑞”即是。(三...

不信

梵语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指内心污浊之精神作用。于四谛三宝等,未...

不律仪

又作恶戒、恶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能发恶之无表色。俱舍论卷十...

不思善不思恶

(一)指绝离善恶二念。 (二)指彻达善、恶二见,住于绝对唯一之念。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之“坐...

不思议劫

谓劫数众多而不可思议。“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以之说明宇宙生成与毁灭之过程乃不可计算...

不思议身

又作不思议变易身。即受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成唯识论卷八](参阅“...

不思议空

(一)又作第一义空。佛、菩萨所证得之空,断绝有无差别,非二乘凡夫所能测知,故称不思议空。胜鬘经宝窟引龙树之...

不思议空智

指证得不思议空理之佛智。胜鬘经无边圣谛章第六(大一二·二二一上):“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 p980...

不思议真言相道法

真言相,谓真言之实相。此真言一一之声字受如来加持,现于光明轮中,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之声字,以种种之声字成无...

不思议业相

随染本觉二相之一。为“智净相”之对称。指还于清净本觉业用之相。即依智净相(始觉究竟与本觉一致)而无量功德之...

不思议慧童子

不思议慧,梵名 Acintyamati。文殊八大童子之一。位列文殊曼荼罗第二院之东南隅。亦有说此尊与广大、...

不思议慧菩萨

不思议慧,梵名 Acintyamatidatta。位列胎藏界现图曼荼罗除盖障院之西端。此菩萨以权实不二之...

不思议缘起

指密教曼荼罗法。行者以三密方便为缘,以观心为因,而现普门海会诸佛之境界,为非思议之境。 p981...

不思议薰变

指不思议薰与不思议变。薰,薰炙之义;无明薰习真如而生妄法,称为不思议薰。变,转变之义;真如之心受无明所薰而...

不拜

指不作礼拜。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载(卍续一一一·四六二上):“出家之后,礼越常情,不拜君王。”关于出家者...

不故思业

又作非故思业。“故思业”之对称。即未经特意思惟而于不知觉中所造之善恶业。此业由身口造作,并无感果之功能。[...

不染世间法

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二上):“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不染污

梵语 aklista,巴利语 akilittha。又作无染污、不染、无染。即无所染污之善及无覆无记之法。大...

不染污无知

梵语 aklistājāna。又作不染无知、不染愚。二无知之一。为“染污无知”之对称。即其性不染污,而于佛...

不染着诸法三昧

文殊院之文殊菩萨,其左手持青莲花,是为不染着诸法三昧之标帜。以文殊无相之妙慧,不著于诸法,故称不染着诸法。...

不活畏

又作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我想,尚爱自身,深恐尔后难维生计,故常积存资财,未能尽施...

不相应心

不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据瞿昙般若流支所译唯识论载,第一义谛常住不变之自性清净心为不相应心。十地经中所谓“三...

不苦不乐受

梵语 aduhkhāsukha-vedanā,巴利语 adukkhāsukha-vedanā。三受之一。又...

不倒单

即夜间不睡觉,结跏趺坐,或念佛,或参禅,或看话头,盘踞终日,不分昼夜。乃了生脱死,速证涅槃之要行。 p98...

不修外道

古代印度外道之一。系外道六师中之删阇夜毗罗胝子所立。主张不须特意求道,历经生死劫数,于苦尽之时而自得涅槃。...

五见

梵语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即:(一)萨迦耶...

不害

梵语 ahijsā。(一)指不杀、伤一切生物。乃印度宗教、伦理道德之基本思想。此一思想,始自古奥义书(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