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小劫

梵语 antara-kalpa。指提婆达多受地狱苦报之期间,或指释尊一劫之寿限。一小劫之长短,诸经所说不一...

小空

为般若经所说二十空之一。又作无性自性空。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而无有,故为小空。又...

小阿师

指小僧。又称小师。阿为助词,无义。临济录(大四七·四九九下):“后生小阿师不会。”后人亦以之为卑下之贬称。...

小品般若经

梵名 Asta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

小相

又作随相、小四相。相对于“生、住、异、灭”之大四相,故称小四相;又此四相均起于一念之中,故称小相。于阿毗达...

小食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

小乘

梵语 hīna-yāna。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

小乘七圣

指七种舍凡性而入正性之小乘圣人。又作七士夫趣、七丈夫。据天台四教仪集注所载,即:(一)随信行,谓钝根之人依...

小乘九部

将佛经之内容分类为九种,称为九部经、九分教。南北传所传之九部名称有各种异说。今据三藏法数卷三十四所载,小乘...

小乘二十部

指小乘教之二十部派。有关小乘诸部分裂之年代、部数,及分派之原因等,历来异说甚多,迄今未有定论。据异部宗轮论...

小乘三藏

经律论三藏通常有大小乘之别,据大智度论卷一○○之说,小乘三藏即:(一)小乘经藏,指四部之阿含经等,唯谈真空...

小乘三宝

据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小乘之三宝即:(一)小乘佛宝,指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所示现之丈六紫金相。...

小乘四门

天台宗将小乘判为四门,即:(一)有门,如毗昙所说;主张观因缘生灭之有,破除十六知见等,以了见偏真之理而得道...

小乘佛教

梵名 Hīnayāna Buddhism。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后,以救度众生为宗旨之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佛...

小乘戒

又作小戒、声闻戒。指小乘律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亦即四分、十诵等戒律,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

小乘律

属小乘之律藏。又作小乘毗尼、声闻律藏。即四分律等诸律;相对于梵网经、菩萨地持经等之大乘律。盖小乘律自古有五...

小乘偏渐戒

指小乘戒为偏渐,而非如大乘戒之圆顿。盖小乘之戒,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为渐。(参阅“小乘戒”...

小乘经典

又作小乘修多罗、声闻契经。属小乘之经典,即宣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义理之经典。乃“大乘经典”之对称。如...

小乘论

指属于小乘之论。又作阿毗昙、小乘阿毗昙。亦即发智、六足等诸部之论。六足论中,除施设足论外,余皆玄奘所传译者...

小乘禅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所立五种禅(外道、凡夫、小乘、大乘、最上乘)之一。即以成就阿罗汉、解脱业报轮回为目的而修...

小师

梵语 dahr?h。又作小僧、雏僧。音译作铎曷攞。(一)系指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若满十年则称住位(梵...

小参

禅林用语。指随时之垂说。以别于上堂说法之大参。又譬如人家有三五子,晚间返家,父母一一处裁断彼等日间所作之正...

小部

巴利名 Khuddaka-nikāya。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无完整之汉译本。共收经典十五部,即小诵、法句经...

小雁塔

位于陕西西安市大荐福寺内。乃武则天于中宗景龙年间(707~709)为驾崩之高宗追福所建之砖塔。塔共十五层,...

小圣

指圣者中证悟之浅者。小乘之四果,对大乘而言为小圣;大乘之诸菩萨,对佛而言亦为小圣。 p940...

小诵

巴利名 Khuddaka-pātha。为南传佛典小部经(巴 Khuddaka-nikāya)之一。系集录佛...

小远

指隋朝净影寺之慧远,以别于晋之庐山慧远。师又有隋远、大远、北远、净影慧远等称呼,“隋远”系以其所处之朝代而...

小随烦恼

梵语 Parītta-kle?a-bhūmika-dharmāh。又作小烦恼地法。指与小分之染污心相应而各...

尸半尸

指尸咒与半尸咒。印度古代与西域等地,有用咒法以死尸杀人者,若用全尸杀人,称为尸咒;用无头之尸杀人,则称半尸...

尸收摩罗山村

梵名 ?i?umāragira,巴利名 Sijsumāragira。为印度之古地名,位于婆伽国(巴 Bha...

尸利沙树

尸利沙,梵语 ?irīsa,巴利语 sirīsa。又作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

尸陀林

梵名 ?ītavana,巴利名 Sīta-vana。又作尸陀林、寒林、尸多婆那林、尸摩赊那林、深摩舍那林。...

尸迦

悉昙字 (ska)。悉昙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塞迦、娑迦、歌。光赞般若经卷七、大品般若经卷五均取梵语 sk...

尸毗王

尸毗,梵名 ?ibi,巴利名 Sivi。古代印度代鸽舍身喂鹰之圣王,为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湿鞞...

尸弃大梵

梵名 ?ikhi-brahman。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梵 ?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

尸弃佛

梵名 ?ikhi-buddha,巴利名 Sikhi-buddha。指过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佛、式诘佛、式...

尸罗

梵语 ?īla,原由动词语根 ?ī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

尸罗四义

尸罗,为防过止恶之意。其四义即:(一)清凉之义,乃远离内心之热恼忧苦,令其安适。(二)安稳之义,能为他世安...

尸罗达摩

唐代于阗国人。又称戒法。精通华胡语。唐贞元年中(785~?),受节度使杨袭古之请,于北庭(新疆孚远)龙兴寺...

山斤

指测度须弥山之斤两;用以比喻佛之寿命难量。释门正统卷四(卍续一三○·四○○上):“释尊长寿,虽山斤、海滴、...

山水屏风

密教行灌顶或修曼荼罗供时,于集会所中,置于阿阇梨座后,绘有山水之屏风。盖灌顶原在野外净地筑坛举行,为缅怀印...

山水衲

为宋代禅僧之服。乃以名贵丝织品(缯)裁剪而成,且有花纹。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大四○·三九一中):“今...

山王权现

日本佛教用语。为天台宗比睿山护持法华经诸神祇之总称。又作日吉权现、山王七社。日僧最澄开创比睿山时,劝请三轮...

山主

即一山之主,乃一寺住持之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之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天圣广灯录卷二十八之杭州南山资国圆...

山伏

为日本修验道行者之称。山伏,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降伏无明烦恼”之意。又作山卧、修验者、验者、行者。为得神...

山形拄杖

指从山中砍下而不加细工修饰之木杖。碧岩录第十八则(大四八·一五八上):“雪窦着语云:‘山形拄杖子(中略),...

山法

又作山规。即指清规、规范、宗规等以外,各寺独自特有之行法、习惯等。 p947...

山门

(一)又作三门。禅刹七堂伽蓝之一。指寺院正面之楼门。以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

山门三大侍者

于寺院内,随从住持之左右,以辅佐其进退动作之三大侍者,即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禅林象器笺第七类职...

山门三大禅师

指禅院内之都寺、维那、烧香侍者等三者。“禅师”并非职位称号,乃表尊敬之意。[禅林象器笺第七类职位门] p9...

山门疏

乃禅宗劝请新住持时,所作之文疏。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新住持条(大四八·一一二三下):“发专使:凡十方寺院住持...

山门骑佛殿

禅林用语。谓现象界之差别世界当下即平等实相,亦即悉皆成佛之意。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且居门外...

山门罗汉

安置于山门楼上之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像,以祈护持山门,令法久住。 p948...

山家

即指住于山中之师主或其门徒。在我国,天台宗之智顗大师久住天台山,天台宗之四明知礼久住四明山,各于所住之山演...

山家山外

指我国天台宗之山家派与山外派。即北宋初年,以四明知礼等为主之天台正统派,是为山家派;对此,而贬称庆昭、智圆...

山家义苑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观(1092~1182)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旨在祖述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门...

山家绪余集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1241)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宋代之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二学派,四明知...

山家学生式

全一卷。日僧最澄撰。系培养山家(即天台宗)学生之制度法典。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计分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

山海如来

又称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为阿难于当来成佛时之名。据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所载,无量过去世前,世尊与阿难同...

山海空市

形容无常逼迫,令人无可逃遁之用语。盖无常之于诸有情,如影随形,其威势远过于暴水、猛风、掣电,纵任逃隐至山林...

山翁道忞

(1596~1674)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潮州(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号山翁。自幼即异于常童,及长,...

山毫

为无量之譬喻。华严经入法界品谓,为显示经之广大,即使以等同大海之墨与聚集如须弥山之笔来书写经典,亦未能得尽...

山琦

(Sanchi)梵名 ?ānti。位于中印度波巴勒侯国(Bhopal)贝尔沙(Belsa)附近丘陵地带之佛...

山庵杂录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内容采自罗湖野录、云卧纪谭、丛林公论、禅林宝训、...

山号

古代寺院多建于山中,而称某山某寺。近世以来,造于平地者亦常附上山之称号,山号遂成寺院之别称。如江州浔阳庐山...

山僧

山野之僧。原指止住山中之僧。其後,凡住於聚落者,亦稱山僧、山衲,而演成自謙之詞,且多為禪僧所用。臨濟禪師語...

山头

(一)指葬祭场。[敕修百丈清规卷七亡僧板帐式条] (二)指涅槃台,即置棺之台,又作化坛。(参阅“化坛”13...

山岳崇拜

乃将山岳加以神格化而崇拜之。我国自古即有山神之信仰,如“山中方七日,世上数千年”之传说,每以云深不知处之山...

川施饿鬼

日本佛教用语。指为溺死者祈求冥福,而于河岸举行之饿鬼供养法会。多行于夏季。 p956...

工夫

禅林用语。又作功夫。多用于指思惟辨道之事。有程度与时间二义,即:(一)指修行之程度或境地。大慧书卷上(大四...

工巧明

梵语 ?ilpasthāna-vidya。又作世工业明、巧业明。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

工布查布

清代乌朱穆秦部落人。自幼承清圣祖鞠育之恩,后任仪宾之职,又通西土之语,故世宗特留之于帝都,任西番学总理,掌...

己心法门

即于一己心中所修得之法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四六·一中):“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此自己心...

己心弥陀

又作己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弥陀。指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俱在自己心中。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四八·三五二中):...

己界

(一)即佛界对众生界自谓己身为己界。此系为别于众生烦恼生死之染法及佛解脱涅槃之净法而方便说示之语。(二)指...

己证

又作自证。即指自己所证见之见解、境界,为他人所难以窥知者。又指对一般传承之说,有其独到之见解。由此等自证之...

已今当

指已生、今生、当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指已往、现今、当来。又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等前四时为所说...

已生

梵语 bhūta。与“未生”相对。(一)指法体自未来之生相位(即未来位之最后一刹那)流至现在位之刹那。[俱...

已相应

大乘起信论就薰习真如之体用,而有已相应与未相应二门之分。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载,已相应者,地上菩萨得根本...

已辨地

梵语 krtāvī-bhūmi。又作所作辨地、已作地、已办地。即天台宗所说三乘共位之第七地。三乘之行者,断...

已还

又作以来、以至。还,还归之意。如谓“三千年已还”,即指三千年之过去以至于目前之间。或谓“等觉已还”,则指自...

已离欲者

又作已离欲人。指脱离欲界修惑之人。通常可分为异生与圣者两种:(一)异生,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之说,在凡夫位,修...

干阇那

梵语 kacata,巴利语 kacaka。又作建折那、干阇罗。学名 Commelina salicifol...

梵语 dhanus,巴利语 dhanu。音译驮怒沙。为古代印度之长度单位。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杂阿毗昙心...

弓长

明代河北高阳人。创始明代民间宗教之圆顿教。曾拜闻香教教主王森为师。熹宗天启四年(1624)创教。崇祯初年,...

不了佛智

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 p960...

不二

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

不二不异

不二即不异。由性而言,称为不二;由相而言,称为不异。[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四] p960...

不二法门

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不二摩诃衍

指性德圆满海。释摩诃衍论(为起信论之注释书)立义分所立之三十三种门法中,以不二摩诃衍为第一门法,即超越根机...

不二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凡有众生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身为其说法。此执金...

不久诣道场

谓不久将成佛。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p9...

不才净

禅林用语。系禅林呵斥语言文字为葛藤之语。与“不才不净”一语同义。临济录示众(大四七·五○二上):“山僧今时...

不分教五意

唐代之清凉澄观推求佛教之根本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

不可见有对色

三种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五根、四尘。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其胜义根及声、香、味、触四尘等,均非眼所能...

不可见无对色

三种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无表色。无表色非眼能见,非由极微所成,其自性无对碍,故称不可见无对色。其自性虽无...

不可思议

(一)梵语 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

不可思议尊

(一)诸佛之通称。佛境界非人之心智所能分别思虑,亦远非言语所能述说者,故有此称。据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载,如来...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指二乘声闻等无法思议之大乘教法。解脱,为三昧之异名。三昧之神用巨细相容,随变于法,自在无碍,离一切系缚,故...

不可得

梵语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