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上香

奉香于佛前之炉中。上香之法,分成线香与檀香两种。(一)线香,将香穿在食指及中指中间,并用拇指将香之一端捺住...

上乘禅

指顿悟自心之禅。禅宗自谓超乎大、小二乘之上,故别立此名。据景德传灯录载,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

上座

梵语 sthavira,巴利语 thera。音译悉他薛罗、悉提那。又称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等。乃三...

上座十法

指上座所应具足之十种条件。据十诵律卷五十载,即:(一)有所住处。(二)无畏、无能遮者。(三)能息烦恼。(四...

上座部

梵名 ārya-sthavira-nikāya,巴利名 Thera-Vāda。又称铜鍱部。音译作他鞞罗部、...

上根

指上等之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

上堂

禅林用语。(一)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中世以后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有:(一)旦望上堂,...

上堂牌

指预告上堂之牌示。即报大众上堂时日之揭示,悬于法堂之前门,纵二尺三寸,横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时,侍者吩咐客...

上渊

(1627~1679)明末清初禅僧。又称海渊。冀州新河人,俗姓曹。号波停。年十六至海虞(江苏常熟东)之三峰...

上厕法

指如厕之作法。乃为僧徒日常生活所应注意之事项,尤以律宗、禅宗视之为重要规定。据毗尼母经卷六载,如厕之时,应...

上间

指禅院之上位。人面向堂时,以己身之右为上间,法堂、方丈(南向)则以东为上间,僧堂(东向)则以北为上间,库司...

上烦恼

(一)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烦恼强盛者。胜鬘宝窟卷中末(大三七·五二中):“四住所起...

上睿

(一)(1624~?)清代临济宗僧。号楚林。中年时舍世荣,得洪山俞昭允汾之法。历住潭州(湖南)南云兴化禅林...

上蓝顺

宋代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西蜀人。出家后,与圆通居讷同行赴蜀,后参谒黄龙慧南,得其心法。历住洪州(江西)上...

上转

指向上转。又作上转门。与“下转”对称。始觉为自利而上进,称为上转;本觉为化他而下向,称为下转。即真言行者发...

丸土

土制之丸粒。又作九丸土。即如厕之后,用以清洁手等之物。九丸之中,三丸洗手,三丸洗瓶,三丸洗足。或以壁土干后...

丸香

调和各种香而成之丸粒,乃密教修护摩法时所用供物之一。行法时,投诸炉中,烧以供养。盖丸香系以丁子香、白檀香、...

凡小

其意有二:(一)指凡夫。凡夫即小人,故称凡小。(二)指凡夫与小乘之人,两者并称凡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

凡小八倒

指凡夫与小乘之人所起八种颠倒之见解。即:(一)非常计常,(二)非乐计乐,(三)非我计我,(四)不净计净,(...

凡夫

梵语 prthag-jana。音译作必栗托仡那,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

凡夫十重妄

凡夫之阿赖耶识迷妄不觉,据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所举,将此不觉分为十重,且每重皆以梦喻之。即:(一)...

凡夫禅

即以浸法悦、求幸福为目的而修行之禅。宗密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谓,此类禅者虽能正信因果,然以欣上厌下而修...

凡性

指凡夫之性。又称凡夫性、异生性。为法相宗二十四不相应之一。即身具见惑而未证谛理之性。(参阅“异生性”515...

凡习

指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大四八·四○七中):“渐除凡习,渐显圣德,如风激动大海,...

凡圣

乃指凡夫与圣者。圣者又称圣人,即见道位(初生无漏智,见四谛道理之阶位)以上之人。小乘指预流向以上之人,大乘...

凡圣一如

又作佛凡一体、凡圣不二。乃指凡圣本性同一。即凡夫(指在迷惑中之众生)所具之本性,与圣者(超越迷惑者)所具之...

凡僧

(一)未证圣果之平凡僧。又作愚凡僧。为“圣僧”之对称。梁高僧传卷三(大五○·三三九下):“严(智严)虽戒操...

凡福

指人、天之福德。与三乘修行圣果之福德对称。此人天福德系为求得现生之乐与后生之乐,而勤修布施、持戒、修定等三...

久住

指久居一处。法华经卷二信解品中谓,久住系指长者之穷子久住在外。又同经见宝塔品之久住,则指令法久住;如来寿量...

久修

指长期之修行。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大九·五九下):“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长期修行...

久远

即时间久远。无限之往昔,称为久远劫。成佛之时于历史可考者,称为近成佛;若从无始以来即已成佛者,则称久远实成...

久远实成

又作久成、久远古成、久远本佛、无始古佛。乃谓在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伽耶始成(近成)之释尊...

乞士

梵语 bhiksu 之意译,指比丘。比丘为杜绝一切生业以清净活命,乃向信徒乞食,以之维持色身,故称乞士。[...

乞雨

乃久旱之时,以宗教仪式祈求降雨之事。又称祈雨、请雨。佛教中诵读有关祈雨之海龙王经,即为乞雨之始。在我国和日...

乞食

梵语 paindapātika,巴利语 pindapāta。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又作...

乞食十利

乞食有十种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

乞食四分

据宝云经卷八载,佛制乞食之法,一日之中,必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之故。又比丘须将乞得之食物分作四分,故称乞食...

乞眼婆罗门

对因位修行中之菩萨乞求施与眼目之恶婆罗门。贤愚经卷六、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七、巴利本生经、...

乞洒

悉昙字 (ks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乞叉、吃洒、葛叉、刹、差、荼、罗、矩。大品般若经...

于法开

晋代僧。为晋代般若学六家七宗中“识含宗”之代表人物。其生年、籍贯均不详。师事于法兰,敏睿善辩,以数术弘教。...

于法兰

晋代僧。高阳(河北蠡县)人。少有异操,十五岁出家,以精勤为业,冠年即名流四远。性好山泉,常居长安山寺,与竺...

于道邃

晋代僧。为晋代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缘会宗”之代表人物。敦煌人。自幼即孤,年十六出家,师事于法兰。当时大德竺法...

于阗

梵名 Ku-stana。西域古王国。又作于填、于殿、于遁、溪丹。位于新疆西部,即今和阗(Khotan)之地...

亡五众物

指五众死亡后之遗物。五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分与现...

亡名

(一)北魏僧。生卒年不详。从学于洛阳道辩法师。博通经论,辩才无碍,兼富文藻,以负才傲俗,其师道辩闻而杖之。...

亡是非论

全一卷。隋代僧昙迁(542~607)撰。本书无单行本,唐代智俨编集之华严经孔目章卷四收录其全文(大正藏第四...

亡僧索命

禅宗公案名。盐官齐安会下有一主事僧将死,鬼使来索其命时,僧告曰(卍续一四八·一二一下):“身为主事,未暇修...

兀庵普宁

(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兀庵派之祖。兀庵,又作兀庵。西蜀(四川成都)人。自幼出...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凡三卷。又作宗觉禅师语录、兀庵宁和尚语录、兀庵和尚语录、兀庵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净韶等编,南宋度宗咸...

千二百五十人

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

千山

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花山。位于辽东省鞍山市东二十公里处。海拔七百余公尺,面积三百余平方公里。山中...

千化

指密教千叶莲花台上之释迦化佛。据梵网经卷下载,卢舍那佛所坐之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为一百亿国,...

千手经

即记载关于千手观音之经典,共有四本。即: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一卷。唐代...

千手观音

六观音之一。全称千手千眼观自在(梵 Avalokite?vara-sahasrabhuja-locana...

千日诣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千日参。即在千日之间,连续到神社、佛寺参拜祈愿。相传日本自平安末期即行此风。到后世,若于...

千如是

为天台宗融摄一切诸法而立三千数目时之用语。“如是”,表示指示之词。天台宗赅摄万法,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

千佛

乃指同时期出现之一千尊佛。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九·五四下):“汝之功德,千佛(梵 buddha-sah...

千佛山

位于山东济南城南。山壁凿有凸形佛像,大小不下千余,故有此称。原名历山,相传昔时虞舜曾于此耕作,故又称舜耕山...

千佛岩

位于四川宜宾北郊岷江南岸翠屏山。山势小巧秀丽,妩媚清幽。拾级登山,松柏夹道;绿柳幽篁,橙林橘苑,一片葱郁。...

千佛洞

(一)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共三寺,俗称上寺、中寺、下寺)。寺旁石室甚多,旧名莫高窟,俗称...

千松笔记

全一卷。明代僧大韶着,明末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辑录大韶住辨山千松禅院时所记述之千松笔记、禅宗合论、...

千法明门

明门,智慧之异称。通达千种法之智慧,称为千法明门,为第二地菩萨所修者。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

千部会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千僧读经、千部经。为祈愿与追思供养,而将同一经典读诵一千遍之法会。即招请众多僧人,令各读...

千尊佛

即指造佛供养时,将同样大小之佛像并排绘画或雕刻之。印度、西域之石窟寺壁面上即有无数同型佛像并排着,俗称千佛...

千无一失

指无所漏失。净土宗专修报土往生正业之弘愿念佛者,执心牢固,定生极乐之国。杂修行者,执心不牢,堕于懈慢之邦,...

千华派

乃我国南山律宗之一派,以江苏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为重镇。唐代道宣为此派高祖,明代如馨为太祖,寂光为宝华山中兴...

千叶莲华

指千瓣莲华。(一)为供养佛之用。大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八·二一八中):“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花与普明菩萨,...

千僧供养

又作千僧斋、千僧会。即同时供养一千名僧侣之法会。据大智度论卷二、卷三载,释尊之时,频婆娑罗王曾供养千位比丘...

千熙

(1307~1382)高丽僧。庆尚北道庆州人。号雪山。十三岁,投华严龙社主之一非,十九岁,参究禅旨。恭愍王...

千福寺

位于陕西长安安定坊之古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章怀太子舍宅为寺。善导之门人怀感住之,时四方同好之士来...

千灯会

燃千灯以供佛之法会。旨在忏悔、灭罪,而以千灯供养佛陀或菩萨,以求得证三藐三菩提。中日佛教界皆有此风。 p7...

千辐轮相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巴 hetthā pāda-talesu cakkā...

大阿阇黎

密宗修法时之主要领导僧侣。又称大阿阇梨、大阿阇梨耶、大阿。助修者则称小阿阇梨。冠上“大”字,系表尊崇之意。...

大键

又作键[金*咨]。即应量器内重叠三个小钵之第二鐼。于摩诃僧祇律称为大键[金*咨],于十诵律称为键[金*咨]...

叉手

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

口力论师

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派。该派主张虚空为万物之真因。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口力论师为二十种外道中之第十九,由于主...

口安乐行

四安乐行之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之行法。即远离说过、轻慢、叹毁、怨嫌等四事,修摄其心,而得安乐。法华经安乐行...

口传

又作口诀、口授、面授、面授口诀。乃为师者选出特优之弟子,以口述方式授以奥义。盖印度古代视笔录佛典为有渎神圣...

口业

梵语 vāk-karman。又作语业。三业之一。指依言语宣示内心之意乐,及由此而引起之无表业。关于口业之表...

口业功德

指阿弥陀佛口业之功德。为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八种功德之一。佛庄严口业等三业,系为对治众生虚诳之三业,...

口业供养

指口赞诸佛菩萨之功德,乃三业供养之一。[法华文句卷二之下](参阅“口业”745) p746...

口称三昧

指口称佛名,不杂余念,依此而声声相续,一心不乱,发得三昧。 p746...

口轮

三轮之一。又称教诫轮、正教轮、说法轮。佛所说之法,能摧破众生之烦恼,令众生反邪归正,依教修行,故称口轮。[...

口头禅

谓不明禅理,仅袭取禅家之常用语以资谈助者。又作口头三昧。意指行者但袭取文字语言,说禅说道,而不真实下工夫修...

土地公

为专司土地之神。正称为福德正神,为道教及民俗所奉之神祇。于古代神话中,称为社神,为管理一小地面之神。后转变...

土砂加持

又作土沙加持、加持土沙。为密教修法之一。以光明真言加持土砂一百零八遍,再将土砂给予病者,即可除去苦恼;若撒...

土体五重

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土体有五重,即:(一)真如,真如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此为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

士用果

梵语 purusakā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

士圭

(1083~1146)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成都人,俗姓史。字竹庵,号老禅。年少出家,勤学经教,专治楞严...

夕照寺

北平名刹。与拈花寺相近。乃北平东南城诸寺中之最整洁者。殿壁上之松画,系出自名家陈寿山之手笔。寺后旧有南台寺...

大佛

一丈六尺以上之巨大佛像。又作大像。材料多为岩石、金属,或木石塑漆等。依高僧法显传所载,北天竺陀历国有高达八...

大人八念

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载,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诸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

大力住地

又作大力住持、大力无明。即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具有大力,能生起一切枝末之染法,而为大地万物之所依住,故称大力...

大力金刚菩萨

大力,梵名 Mahā-bala,音译摩诃嚩攞。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一列金刚萨埵菩萨左方之侍者...

大千世界

梵语 mahāsāhasra-lokadhātu,巴利语 mahāsahassa-lokadhātu。略称...

大士

(一)梵语 mahāpurusa,巴利语 mahā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

大小二化身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载,化身有大小二种:(一)大化身,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全一卷。东晋僧支道林(314~36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原书已佚,仅余序文,收于出三藏记集卷八。旨...

大己

僧众对比自己多五年(五夏)以上戒腊者之尊称。唐代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书列举二十二条对大己比丘应注...

大不善地法

梵语 a-ku?ala-mahā-bhūmika-dharma。有部心所法之一。指与一切不善心相应而现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