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六空

仁王经卷上说五蕴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因缘空,天台智顗注疏时引大智度论,称之为六空...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全一卷。又作习定论。印度大乘宗经论部。无著菩萨颂,世亲菩萨释,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据开元释教...

六垢

又作六垢法、六烦恼垢。能染污心者称为垢,为烦恼之异名。即指恼、害、恨、谄、诳、憍等六种能染污吾人内心之不净...

六度果报

行六度所感之果报。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善戒经说行布施能感富,持戒则感具色...

六度无极

即六波罗蜜。波罗蜜(梵 pāramitā),旧译作度。以菩萨六度之行法无穷无极之故,又称度无极。[增一阿含...

六度集经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

六度满相

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修行完满之相。如尸毗王代鸽割肉饲鹰,为布施之满相;普明王持不妄语...

六度说意

佛陀讲说六波罗蜜,有对治、次第生二义。(一)对治之义:对于善法,有悭法、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事...

六度譬喻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华严经中譬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

六染心

谓众生之心性本来自性清净而离诸妄染,然因依于不觉而忽起无明,为烦恼所染污,遂有六种染心之相。即:(一)执相...

六派哲学

二世纪顷,出现于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六种哲学学派之总称。即:(一)弥曼差学派(梵 Mīmājsā),即对吠陀圣...

六界

梵语 sad dhātavah。即万有生成之基本元素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六界聚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据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载,...

六相

指华严经、十地经所说万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种相。即:(一)总相,即一缘起之法具足多德;如人体具足眼、耳诸根而成...

六相圆融

又作六相缘起。指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与十玄门之说,并称“十玄六相”,为华严宗之重要教义。六相即总相、别相...

化佛

梵语 nirmāna-buddha。(一)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

六家七宗

东晋时代之般若学派别。自汉末迄刘宋时代,般若经流行,东汉支娄迦谶传译道行般若经(为印度般若学说传入中国之始...

六师外道

又作外道六师。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六时三昧

指昼夜六时勤行之三昧修法,如念佛、忏法等。一心勤行佛事,称为三昧。 p1283...

六时不断

每日昼夜六时勤行佛事而不断绝。昼夜六时,指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p1283...

六时礼拜

指昼夜六时中礼佛忏悔,消除罪障。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当以饮食及种种资具,随力所办,供养比丘僧,昼夜六时礼拜...

六时礼赞

指昼夜六时礼赞佛德。净土信仰者之日课,系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礼拜赞叹佛德,以及...

六时礼赞偈

全一卷。又作往生礼赞偈、往生礼赞、六时礼赞、礼赞。唐代善导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六时即指日没、初夜、中...

六时忏

指昼夜六时所修行之忏法。如唐代净土教高僧善导曾作“往生礼赞”之赞文,主张昼夜六时皆须拜佛忏悔。 p1284...

六时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取观音大悲甚深,于昼夜六时常哀愍护念众生之意,故称六时观音。表观音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一般...

六根

梵语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

六根互用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染污而得清净,则六根一一具有他根之用。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如来一根则...

六根功德

于六根清净位所得之功德。据首楞严经卷四载,以三世(过、现、未)涉四方(东西南北),叠成十二之数,又以此十二...

六根食

指六根之所对。即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增...

六根清净

又作六根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

六根清净位

又作六根净位。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亦相当于圆教六即位中之相似即位。于此位之菩萨,已...

六根忏悔

指各就六根忏悔。即向诸佛礼拜忏悔自己过罪之际,特各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忏悔罪障。大乘经论之忏悔,其...

六气

据翻译名义集卷六载,以观想之法,经由吾人之六种气息可治愈疾病。此六种气息即:吹、呼、嘻、呵、嘘、呬。此六气...

六祖

(一)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或指北宗禅之神秀)。[大藏法数卷三十八] ...

六祖坛经

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坛经。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

六神病相

谓若多惛惛,为肝中无魂;若多忘失前后,为心中无神;若多恐怖癫病,为肺中无魄;若悲哭,为肾中无志;若多回惑,...

六神通

梵语 sad abhijāh。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

六坚法

为别教菩萨所具六种坚固不坏之法,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

六情

(一)即六根。旧译经论多译六根为六情。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皆具有情识,故称六情。[增一阿含经卷三...

六欲

(一)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大明三藏法数卷...

六欲天

指欲界之六天。即:(一)四大王天(梵 Cāturmahārājakāyika-deva),又作大王天、四王...

六欲四禅

指欲界之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及色界之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

六现观

唯识论所立。以有漏无漏之慧,明了观察现前之境,其方法有六种,称为六现观。即:(一)思现观,谓思所成之慧。此...

六众生

即以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等六种众生,比喻眼、耳等六根。据杂阿含经卷四十三载,佛陀以六众生比喻...

六粗

又作六粗、六粗相。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系由根本无明而生出三种细微之相(称为三细),复缘三细中现相之境界而生起...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ā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

六通愿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弘愿中,愿其国中之人天皆得六神通之愿。即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

六喻

指六种譬喻。如金刚经谓世间诸法乃是空而无常,而以梦、幻、泡、影、露、电为喻。净名经则以幻、电、梦、炎、水中...

六报

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

六恶

指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等六者。即:(一)恶时,指五浊中之劫浊,即恶众生、恶见等...

六智

指四谛智、法智、比智。四谛智即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乃了知三界苦、集、灭、道四谛之智。法智乃观欲界四谛之...

六无为

梵语 sadasajskrta。法相宗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谓无因缘造作,又无生、住、异、灭之四相;即真理...

六无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位别,称为六无畏。即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所得之利益。无畏,安稳苏息之义,此六处...

六无减

得道开悟之后,永不退减之六种功德。为般若经所说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六种。即:(一)欲无减,欲度脱众生之欲心永不...

六窗一猿

六窗譬喻六根,一猿譬喻心识。六识之心与六根之关系,以猿与六窗为喻。为一识外道之说,谓众生之身中唯有一识,此...

六结

比喻六根。据楞伽经卷五载,佛陀以一宝花巾比喻真性,花巾绾六结,而以六结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表...

六斋日

又作六斋。谓每月清净持戒之六日。即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

六转依

转依,即转舍下劣之所依而证得胜净者。法相宗依所得位之别,将转依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即资粮、加行二位...

六识

梵语 sadvijā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

六识十名

指第六意识之十名。据宗镜录卷五十所举,即: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

六难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即:(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纵使诸佛出世,若众生不修...

六触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

六体

密教将人身分为六部分,称为六体。即脐以下、脐以上、心以下、心以上、咽以上、头顶。[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四] ...

六观法

即别教菩萨之六种观法。(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称为住观。(二)行观,行,...

六观音

指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即大悲、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等。据摩诃止观卷二载,大悲...

指高僧。据金石要例载,僧之称公,当称其名(法号)之第二字,如慧远法师称远公,道生法师则称生公。 p1314...

公界

禅林用语。指公共物。原称井田中央部分之公田。禅苑清规卷一挂搭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下):“新到两展三礼,如...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之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之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之指示,久之亦成为一种思考之对象,或修...

公验

指正式验证,亦指僧侣受戒时,官方所发之公认证明书。例如度缘、戒牒等属之。[显戒论缘起卷上、禅林象器笺簿券门...

分手板

即禅堂内之西南床。又作立僧板、汾州板。乃后堂首座分手位之板,故称分手板。 p1315...

分位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

分别

(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

分别功德论

梵名 Punya-vibhavga。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著者、译者均不详...

分别事识

意识之别名。略称事识。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境及...

分别事识薰习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净法薰习中,妄心薰习二义之一。与“意薰习”相对称。谓凡夫及二乘人等,不觉阿黎耶本识,不知唯...

分别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三。即于因明对论之中,敌者(问难者)为破立者(立论者...

分别起

梵语 parikalpasamutthita。即一切烦恼中,由邪教、邪师、邪思惟等所引起者。为“俱生起”之...

分别智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p1317...

分别智陀罗尼

又作分别知陀罗尼、分别陀罗尼。为大智度论所说三陀罗尼之一。陀罗尼,谓能总持而不忘失之念慧之力。悉知一切众生...

分别智相应染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之法,故称分别智。此智与心...

分别瑜伽论

为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书未传译。 p1317...

分别论

巴利名 Vibhavga-ppakarana。略称毗崩伽(分别)。系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之作。为锡兰分别...

分别论者

梵名 Vibhajya-vādin,巴利名 Vibhajja-vādin。音译毗婆阇婆提、毗婆阇缚地。又作...

分别变

谓由心、心所之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为“因缘变”之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之境,乃...

分身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

分身舍利

荼毗之遗骨分葬于各地者,称为分身舍利。又称碎身舍利。为“全身舍利”之对称。如佛陀之舍利分葬于八国,阿难之舍...

分身摄化

谓佛菩萨等变化成各种身,依众生之根机而广行化导。又作分身遣化。佛为摄取十方有缘之众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现...

分段三道

即指惑、业、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盖惑、业、苦等迷界...

分段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指三界众生之生死。为“变异生死”之对称。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盖三界众...

分段同居

分段,为分段生死身之略称,即吾人之体。盖“分段”,原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吾人之身形寿命皆...

分段身

即分段生死之身。为凡夫轮回于六道,所受各种不同果报之身。亦即寿命有长短、形体有大小等之差别、限度之身。 p...

分段轮回

指三界众生之生死轮回。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三界众生各以果报之不同,生生世世,各现其...

分座

分半座令坐之意。分座席之半与他人并坐,表示受者与自己有同等之地位。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一载,释尊分半座与摩诃迦...

分喻

凡譬喻仅藉以比况其法部分之义,而未能显喻其法之全貌者,称为分喻。如说面如满月,系以月之端正一边而比显面容丰...

分岁

又称岁夜。即指除夕夜。谓旧年去、新年来之分界。联灯会要卷二十七北禅智贤章(卍续一三六·四四七上):“岁夜小...

分齐

指限界、差别。又指有所差别之内容、范围、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别之阶位、身分等。为佛教论书中之常用语汇;其不...

分诸乘

“融本末”之对称。法藏于华严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释同教一乘之名义,而以分诸乘彰显同教一乘之法体。所谓同教之...

分证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中道。大乘起信论称之为随分觉,天台家则称为分证即。[摩诃...

分证即

天台宗所立圆教菩萨修行阶位之一,为六即位中之第五位。又作分真即。即分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