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主功德

为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之一。分为二种:(一)为八种佛功德庄严之一。即指极乐世界之主阿弥陀佛,受大众所恭敬之...

主成就

六事成就之一。诸经之初,皆有所谓“六成就”者,其中“佛”之一字,即为主成就。此系以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

主位

指一山一寺之住持,或主人之座位。通常以右边为主位,左边为宾位。若方丈室向南,则东边为主位,西边为宾位;僧堂...

主伴

指主与伴。即主体与从属之并称。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

主伴圆明具德门

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果”而言,以破众生执于不能随举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谓于诸法中,随举一法为主,其...

主事

指主行事务者。禅院职事之别称。禅苑清规初以监寺、维那、典座、直岁等四职为主事,以后之清规加都寺、副寺,称为...

主柄在手

禅林用语。柄,即指器物之把柄。握柄在手,即可自由转动器物。故主柄在手,即有掌握主权之意;禅林中乃转指掌握事...

主首

即主事,乃知事职称。禅苑清规卷十(卍续一一一·四六八下):“主首,分司列局,主执山门大小事务。”此外,亦有...

主宰

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我谓主宰。” p1534...

主神

多神教所信奉诸神中居于主位之神。早期多神教所信奉之神原无主从之分,后由于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之过程中,有些...

主丧

又作丧主。禅林中宿老示寂之后,担任执行丧仪之职称。与一般法会仪式中之都管同为一人。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主丧条...

主赞

又作主赞。于赞佛会中,诵唱诸佛名号,于众僧中最先举唱礼赞之偈者。一般法会多由维那担任此职。 p1534...

主观

在物我之关系中,认识者本身为主观,主观所认识者为客观。若认识者不受自身之个性或立场影响,来认知对象原有之面...

乏道

乃沙门(梵 ?ramana)之另一译语。指乏于道,为自谦之词,用法与“贫道”大致相同。 p1534...

以心传心

指离言说文字,以心传于心。禅宗不立文字、不依经论,唯师徒直接面授,以心镜相照,传佛法大义,称为以心传心。释...

以心灌顶

大日经所说三种灌顶之一。指以上师之心传予弟子之心的灌顶。乃密教传法灌顶之一种。又作心授灌顶、秘密灌顶、心想...

以字三点

指悉昙字 (i,伊)字犹如三点,此三点之排列位置无纵无横而一无所缺,故一般多为譬喻之用,与“天主三目”一词...

以字不成八字非

禅林用语。又作以字不成八字不是。以字,指写在护符上端之“”字,系悉昙字 (i,伊)字之变形,然若以中文字观...

以字点

略称以字。指“”符号。通常用于经之题签,或护符之上端。此乃悉昙字 (i,伊)字之变形,或谓系表水字或四天王...

以血洗血

比喻迷妄诱心,自一迷执入另一迷执,无丝毫利益可言。杂阿含经卷十(大二·七二上):“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

以佛道声

指声闻弟子亦领悟大乘佛道,且以之传于大众。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

以砂施佛

为阿育王前世之故事。阿育王前世为小儿时,途逢释迦佛,戏以砂为麨施佛,佛预言彼来生必为国王。[阿育王传卷一、...

出家阿阇梨

又作出家阇梨。五种阿阇梨之一。阿阇梨,为梵语 ācārya 之音译,意即师范。出家阿阇梨即指传戒时之戒师。...

以鸡为凤

禅林用语。指正邪不分之迷妄情境。鸡为凡鸟,凤为灵鸟;以凡鸟为灵鸟,犹如以瓦砾为珠玉,禅林乃用以比喻以邪见为...

付衣和尚

据明代法藏所辑之弘戒法仪卷上载,于传戒之际,以法衣袈裟付嘱受戒者之戒师,称为付衣和尚。若以坐具付嘱者,则称...

付法

指付嘱传法。又作附法、付衣、传衣、传法。即择人授法,令教法维持传承,付嘱护持之。次第传法授人,称为付法相承...

付法八祖

指日本真言宗中,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位祖师。与“传持八祖”相对称。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

付法藏

指付嘱传递佛陀之正法。即佛陀入灭后,为传持佛陀所教示之奥义,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受持二十年后,付嘱于阿难,阿...

付法藏因缘传

凡六卷。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又称付法藏因缘经、付法藏传、付法藏经、付法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乃叙述释尊...

付财

佛于般若会座加被须菩提等小乘声闻,使彼等对大乘菩萨说般若经;犹如将大乘法财付与小乘声闻,故称付财。“付财”...

付属一念

一念,指行之一念,即一声之称名念佛。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释尊尝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

(一)悉昙字 (t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佗、陀,或作瘅。有三种解释:(一)瑜伽金刚...

他力七喻

即用以比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而得以往生净土之七种譬喻;概皆用以喻显诸佛之不可思议力,犹如下列七事之不能以...

他力本愿

谓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来之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愿之意。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大三七·二...

他力往生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p1540...

他力念佛

“自力念佛”之对称。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慧、积功德,...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梵名 Para-nirmita-va?a-vartin,巴利名 Para-nimmita-va...

他夫蒂鲁斯达姆塔

位于阿富汗北部海巴克城(Haibak)附近,海巴克则位于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与阿姆河(Amu...

他心通

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全称他心智证通(梵 para-cetah-paryāya-jāna-sāksātkr...

他心智

梵语 para-citta-jāna。十智之一。又作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

他心智通愿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八愿。指令极乐国中之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

他方白衣菩萨院

位于印度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菩萨远来朝礼世尊时,先居止于此院,后才拜见世尊。[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他比量

因明用语。梵语 parārthānumāna。又作他比、为他比量。为因明三比量之一。即以他许(问难者之同意...

他世

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为“现世”、“今世”之对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

他生

对今生而言,指过去、未来之生。又对自生而言,依其他原因而生者,亦称为他生。 p1543...

他同品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意义均等之品类称为同品。同品若为立(立论)者不许(承认),而为敌(问难)者所许,则称...

他有自无体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体(前陈、主词)为敌(问难)者认可其实有,而立(立论)者不认可其为实有者,称为他有自...

他作供养

为“自作供养”之对称。为十种供养之一。即经由教化、募化、劝说,而令他人供养佛、塔、寺等,其功德与“自作供养...

他利利他

谓利他有“他利”与“利他”两种不同之深义。世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三上):“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

他受用土

指他受用身所居之土。属唯识宗所立佛所居之四土之一。佛于因位之时,依利他之行愿,为因应十地菩萨之大小胜劣,并...

他界

梵语 para-loka。又作他世、他土。指此世界以外之其他世界。依轮回之说,有情众生未得解脱时,将遍历于...

他异品

因明用语。异品,指与宗义(命题之意义)相异之品类。于因明论式中,异品若仅立(立论)者所许(认可),而为敌(...

他许

因明用语。他,指立论者以外之人,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许,认可之意。即立论者提出之语句为自己以外之其他...

他缘

“性空缘起”为佛教基本理论之一,盖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此即“性空”;而所有事物之形成悉由诸缘和合而起,此即“...

他缘大乘心

指以无缘之慈悲普遍加被众生之菩萨心。无缘,即无有任何亲疏差别之诸缘。又作他缘大乘住心、无缘乘心。为日本真言...

他摄

二摄之一。为“自摄”之对称。摄,即摄持之意。谓由佛菩萨等之他力摄持,成就行法,得证果。与他力同义,然他力乃...

代戒

日本曹洞宗于授戒会时,受戒者若由于疾病或其他事故不能亲入戒场受戒时,得由亲戚或知己代为受戒,称为代戒。一般...

代受苦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

代香

即代替他人烧香或上香。又代为烧香或上香之人亦称为代香。 p1546...

代众请法

禅林中,住持开堂说法时,烧香侍者代表大众请住持说法,称为代众请法。即于住持上堂之际,烧香侍者由东阶登上法座...

代语

指禅家垂说之时,代替他人下语。可分二种:(一)师家自代学人下语。师家垂语后,每令学人下语;若众中所言不契,...

代礼

指传拜。即欲遣人代为礼拜他方之有德者或圣迹、圣像时,自己须先行礼拜代替者,称为代礼。释氏要览卷中(大五四·...

令入秘密

如来所说四种秘密之一。又作令入依、令入节。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乃依世俗谛之理,宣说色等诸法...

令法久住

护持佛陀之正法,使其长久流布于世。持戒为令法久住之要因。五分律卷一所举结戒十利中,第九项即为“法久住故”。...

令韬

(666~760)唐代禅僧。江西人,俗姓张。又号行滔。从六祖慧能出家,不离左右。慧能示寂后,纳衣守塔。据景...

仙人

梵语 rsi,巴利语 isi。(一)音译利师、哩始。又作仙人、神仙、大仙、仙圣。略称仙。即住于山林,保持长...

仙人鸟

乃青雀之一种。正名搡沙。佛将成道时,世人皆感此仙人鸟之瑞兆。据大日经疏卷九载,释迦太子经历六年苦行之后,知...

仙人说

指五通仙人所说,乃“五人说经”之一。宣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仙人为其中之一,称为仙人说,即五通仙人从佛入...

仙陀客

禅林用语。指善解人意,能速疾体会禅林师家之机法而契悟之弟子或客人。仙陀,为仙陀婆(梵 saindhava,...

仙城

指迦毗罗卫城。乃佛之出生地。(参阅“迦毗罗卫”3963) p1548...

仙音

指佛之音声。佛之音声非比寻常,故以仙音喻称之。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p1...

仙鹿王

指鹿王。鹿栖于深山,故喻为仙;超绝于同类中,故称王。佛三十二相中,以佛之足比拟鹿王之腨。往生要集卷上(大八...

仙经

乃宣说长生不死之术者,即道教经典之总称。道教讲求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等修炼方法,以求长生不死,故其...

仙豫

为释迦佛于过去世为国王时之名。又作仙誉、仙预。昔释迦如来为仙誉王时,爱念敬重大乘经典,一日闻有五百婆罗门诽...

仙岩寺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升州郡之曹溪山。号曹溪山。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新罗法兴王十七年(530),阿度和尚所创...

兄弟

禅林用语。自少壮即居于丛林而谙熟清规者,称山中之兄弟。又禅刹同门之人,亦称兄弟。即云兄水弟之意,广指大众。...

册子本

我国书册的装订形式之一。或起源于西方,然于宋代时在我国开始风行,敦煌等地出土之佛典册子本几全为此类册子本。...

冬瓜印子

禅林用语。把冬瓜横着切断所盖之印迹,虽似真印,但虚伪不实,禅林乃转指师家接引学人时,未严加勘验而随便印可证...

冬安居

指冬季结制之安居。又作冬会。僧侣于夏安居之外,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间,禁止外出而专事讲学修养,...

冬年

丛林中,每年有四大节庆,即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改岁),其中之冬至与年朝,合称为冬年。又于冬至或年朝之际...

冬夜

特指冬至之前夕。禅林中,于此夜必至土地堂、护法神堂等处念诵。幻住庵清规之月进条(卍续一一一·四八八下):“...

冬朝

指冬至之晨。禅林中,于是日之晨必行贺仪。[幻住庵清规月进条] p1551...

冬节

丛林四节之一,即指冬至之日。于此日,用汤之后,大众共食糍果,其后才进用药石(晚餐)。又于此日,大众必互行贺...

冬斋

禅林于冬至特设之斋会。冬至秉拂之时,都寺必为大众营办冬斋。禅苑清规卷三监院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五下):“众...

出入板

指禅林僧堂中圣僧龛之左右为出入板,由此而分前堂、后堂。前堂首座领前堂之大众,后堂首座领后堂之大众。头首、大...

出入息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摩诃止观卷七(大四六·九三下):“风气依身,名出入息。此息迁谢,...

出三藏记集

凡十五卷。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撰。又作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集记、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僧祐录。...

出山释迦

为佛传画题之一。又作出山如来、出山相、出山像。相传释迦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而...

出手

禅林用语。禅宗之师家教导学人,称为垂手;对此而言,学人接受教化以求证悟则称出手。 p1553...

出世

(一)出世间之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参阅“出世间”1554) p1553 (二)指诸...

出世心

相当于无漏心。即出离俗世之菩提道心。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九上):“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

出世果

指获得涅槃。涅槃为出离尘世、证得菩提之极果,故称为出世果。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大九·三六六中):“令彼众生...

出世舍

指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乃寺院十名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参阅“寺号”2417) p1554...

出世益

指获得华严宗三乘教之法益。乃相对于一乘教之得“出出世益”而称。华严五教章卷一教义摄益条下(大四五·四八○上...

出世间

梵语 lokottara,巴利语 lokuttara。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

出世间上上智

指佛菩萨之智。三智之一。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实相,证得如来地之智慧;此一智慧超出凡夫、外道之世间智与...

出世间上上禅

指最高境界之出世间无漏禅。共有九种,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

出世间食

指资益出世间法身之慧命者。即“世间食”之对称。如九食中之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五食均属之,称...

出世间智

梵语 lokottara-jā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

出世间道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