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火客

又作火伴、火佃。禅林中,专司爨火之责者。[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禅林备用清规卷七、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p...

火界

谓火之自体。界,为持之义。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三中):地水火风,能持自相。...

火界三昧

梵语 agni-dhātu-samādhi。由己身发出火焰之禅定。又作火定、火界定、火光三昧、火焰三昧、火...

火珠

指塔顶饰物。于塔顶九轮之上,置一宝珠形之饰物,其周围以火焰图案装饰之,称为火珠。(参阅“水烟”1491) ...

火院密缝印

又作金刚炎、金刚火炎、金刚火院界印、密缝印、火印。即以金刚火焰密缝结界所余空隙之意。此印言所结护之地界,其...

火浣布袈裟

以火浣布制成之袈裟。火浣布,乃以火鼠之毛纺成者,不惧火,垢秽时得投于火中而浣之。据法苑珠林卷三十五载,魏明...

火帐

禅林中,饭头计算每日用食人数及所食物量之帐簿。又饭头系负责大众粥饭之职称。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卷二(卍续一二二...

火净食

为佛制五种净食之一。即一切瓜果等物,先当以火烧煮,熟而后食之,称火净食。[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大明三藏...

火祭

(一)梵语 homa。音译作护摩。原为印度古代所行之火祭祀法,后为佛教所采用,密教尤其重视之,于一般修法中...

火喻菩萨十种善法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修行,以智慧之火了妄即真,锻凡成圣,破有执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犹如大火,锻...

火焰印

密教不动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九。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大二一·二下):“次结...

火焰轮止印

密教不动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十。又作制火印、遮火印。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大...

火涂道

三途之一。途者,道之义。即指地狱道。地狱为猛火所烧之处,故称火涂道。[四解脱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

火葬

梵语 agnidagdha。印度四葬之一。又作荼毗(巴 jhāpita,即燃烧之意)。指焚烧遗体,埋其遗骨...

火铃

在禅林中,教人小心火烛所用之铃。在莹山和尚清规卷上日中行事中,有午时、亥时、寅时振火铃,警告大众小心火烛之...

火里莲

火中生莲华,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萨之妙用,虽受五欲,亦复行禅,于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没自在,变幻莫测,恰如...

火种居士

印度古代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如杂阿含经卷五,佛弟子称毗舍离国之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即是其例。 p1500...

火聚

梵语 alātacakra。又作火转、旋火轮。即点燃木片,将之旋转,产生轮形。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九...

火聚仙

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北方毗沙门天之上方。青龙轨称之为成就持明仙。此仙身遍火焰,故称火聚仙。其形像...

火德星君

禳除火灾之火神名。五行之中,以南方配于火,将之神格化,而混同对炎帝神农氏之祀拜,原属道教之信仰。自宋朝以降...

火箭

密教修爱染明王法时置于坛上之箭。其制法有数说,或以莲茎、莲花叶为箭,或以樱木造箭,其上涂朱,或铜制镀金,或...

火轮印

为密教常用印相之一,即结火焰形表示火轮之印契。略称火印。火大表示法性之智火,故又称智火印。又以火轮常呈三角...

火辨

梵名 Citrabhāna。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与世亲同时代,乃四世纪末期之人。善...

火头

禅林中,司掌点灯之职称。又作油头。或谓司掌造饭者亦称火头。[禅苑清规卷九、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p1501...

火譬

又作火栝譬。显示菩萨善巧方便之相之譬喻。火[木*忝]即火箸。菩萨誓愿度尽无边众生而后成佛,然众生未尽,菩萨...

牛车

梵语 go-ratha。三车之一,四车之一。法华经譬喻品举出羊、鹿、牛三车及大白牛车,牛车比喻菩萨乘。(参...

爪上土

佛典中对于“数量极少”之譬喻。又作甲上土、甲头土。即以爪上之土比喻众生舍三恶身,得受人身,且能修习正道得解...

爪哇

为梵语 Java 之转讹语。又作阇婆、社婆。我国汉代称为叶调、耶婆提,唐朝则称诃陵。系印尼共和国之一岛,乃...

爪净

佛制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应先以爪甲去其皮壳而后食之。 p1502...

爪塔

塔之一种。佛住世时,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为供养佛之爪、发所立之塔,为造塔之始。[十诵律卷五十六]...

爪镜

俗称圆光法。即涂药于指上,诵咒而掌上光明如镜,能现种种相,预卜人之吉凶祸福,乃佛制所禁卜筮法之一。[梵网经...

父六亲

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引律典载,佛陀为使比丘避于讥嫌,规定比丘不得使非亲之女、非亲之比丘尼浣洗故衣,故有父六亲、...

父母恩重经

全一卷。版本有数种,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

父城

指迦毗罗城。为释尊之父净饭王之城,故称父城。亦即释尊之出生地。 p1503...

六着心

六种执着之心。即:贪着心、爱着心、瞋着心、疑着心、欲着心、慢着心。 p1297...

六想

指六根触对六尘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称为六想。据大集法门经卷下载,即:(一)眼想,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

六业

指五趣之业与不定业。即:(一)地狱业,为十恶业之上品。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

六烦恼

又作六随眠。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一](...

六瑞

又作法华六瑞。佛欲说法华经前所示现之六种瑞相。法华经为佛讲说出世本怀之经,故先现六种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

六万藏

藏,法藏之义,即佛所说之教法。佛所说之法藏六万偈,称为六万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大三·一四七上):“提婆...

六经十一论

法相宗立宗所依据之主要经论。六经指:(一)华严经(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两译本),(二)解深密经(菩提流支、...

六罪人

指违犯四波罗夷(淫、盗、杀、妄)、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六种重罪之人。 p1297...

六群比丘

梵语 sad-vargīka-bhiksu,巴利语 cha-bbaggiyā bhikkhū。指成群结党之...

六群比丘尼

略作六群尼。此六名比丘尼,结党行恶,为佛制戒之因。但六人之名却不见于经传,恐系泛指示唆肇事者。[四分律卷十...

六解一亡

据楞严经卷五载,佛陀尝以一宝花巾比喻涅槃,花巾绾六结,而以六结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根聚集而...

六贼

(一)指产生烦恼根源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楞严...

六道

又作六趣。即众生各依其业而趣往之世界。即:(一)地狱道(梵 narakagati),(二)饿鬼道(梵 pr...

六道四生

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种世界。又依六道众生出生之形态,可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六道轮回

六道,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等,有善恶等级之别。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

六道钱

我国自汉魏以降,埋葬死者皆有瘗钱,据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代之葬礼,昏晚时埋钱于圹中,以为死者之用,称为昏寓钱...

六尘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

六境

梵语 sad visayāh。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

六榕寺

位于广州市。建于南北朝时代,初名宝庄严寺,后改名长寿寺,又改为净慧寺。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东坡路...

六漏

漏,即失、落之义。谓因烦恼惑业而漏落三界生死。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载,六漏指:(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

六种力

据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载,世间有六种凡常之力,即:(一)小儿以啼泣为力,谓小儿欲有所求,不能言语,唯有啼哭。...

六种三宝

佛法僧三宝有六种类别,即:(一)同体三宝,又作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然体性是一。即三宝同以净法界真如...

六种不生

谓已至四善根中之忍位者所得之六种不生。即:趣不生、生不生、处不生、身不生、有不生、惑不生。(一)不受生于诸...

六种巧方便

菩萨化导众生之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谓菩萨随顺教诫,使众生生起信乐,说甚深微妙之法而使之易解...

六种印

谓布施、戒行、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为证明菩萨之印契,故称六种印。[菩萨善戒经卷一] ...

六种住

菩萨修行之位次。即种性住、解行住、净心住、行道迹住、决定住、究竟住。出于菩萨地持论卷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

六种戒

指菩萨所受持之六种戒律。(一)回向戒,谓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果。(二)广博戒,谓广摄一切所学诸戒。(三)无...

六种身风

据显宗论卷二十九载,指人体内之六种气息。(一)入息风,谓诸众生处胎卵位时,先于脐中有业风起,穿身成穴,复有...

六种依正无碍

依正,即依报与正报。依报,指世间之国土,此土为身所依之处所,故称依报。正报,指能依之五阴身,此身系业力感报...

六种供具

供养佛之六种物品。指水、涂香、花、饮食、灯明、烧香。取之配于六度,则水表布施,涂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饮食表...

六种性

(一)阿罗汉之六种性。阿罗汉依根性之利钝分为六种,即:(一)退法(梵 parihāna-dharman),...

六种法师

又作六法师。于妙法能自行成就,又能以妙法训导他人者,称为法师。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载,即:(一)信力故受,信...

六种阿罗汉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

六种苦行外道

指古代印度专修苦行之六种外道。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寒时入深渊,忍受冻苦者。...

六种食

六种比丘之食法。即:(一)乞食,谓人中之上品,不以邪命而得食,亦不受食赴请,唯行乞食,省事修道,而使他人得...

六种拳印

密教结手印时用以作印母之六种拳印。即:(一)金刚拳印,以拇指入于掌中,屈其余四指作拳。(二)莲华拳印,屈小...

六种回向

回向西方之六种意义。依道绰所著安乐集卷下之说,回向之功不外六种:(一)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

六种散乱

指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一)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

六种意乐

又作思修六意。凡心里所欲作为,皆称为意乐。据摄大乘论载,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于内心作意欣乐。六种意乐指:...

六种梦

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五十所举之六种梦。即:(一)正梦,指内心无所感动而自形于梦。(二)噩梦,指因内心有所惊...

六种障

欲入真如三昧时,所遇之障碍有六,即:(一)疑惑,谓于理犹豫。(二)不信,不信之心,能断善根。(三)诽谤,谓...

六种调伏

菩萨调伏恶事障害之法有六,即:(一)性调伏,谓菩萨具有善根种性,故修善法以调伏身心诸烦恼障。(二)众生调伏...

六种论

论,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载,即:(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二)尚论...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

六种转位

唯识家将转依之果随其所得之位,分为六类:(一)损力益能转,在修道五位中之资粮位、加行位,减现行种子之势力,...

六种摄

摄,摄取、摄受之意。菩萨地持经卷十载,菩萨以六种法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

六聚

类聚犯戒之相为六科,称为六聚。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一列举其名,即:(一)波罗夷(梵 pārājika...

六铢衣

指轻衣。一铢为四分一厘六毛,六铢即其六倍,形容其重量极轻。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忉利天衣重六铢,炎摩...

六剑

色、声、香、味、华服、邪念等六法,譬如剑刃能伤身,故称之为六剑。亦即指六尘。六度集经卷五(大三·二八上):...

六德

指梵语 bhagavat 之六义。bhagavat,音译作薄伽梵,意译作世尊,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

六慧

(一)六种智慧。依别教菩萨六阶位所作之分类,即:(一)闻慧,属十住位之智慧,谓菩萨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

六疮门

指吾人身体中,漏泄不净之六门户。即:眼、耳、鼻、口、大小便道。若将耳、眼、鼻三者开立为两眼、两耳、两鼻孔,...

六蔽

全称六蔽心。蔽即覆蔽之义,覆蔽吾人之清净心有六种恶心。即:(一)悭心(悭贪心),指众生因悭蔽覆于心,不能...

六论

古代印度外道所用六种论。又作六皮陀分。与四韦陀、八论等合称十八大经,即金七十论第二十三章所说之外智。(一)...

六轮

指铁轮、铜轮、银轮、金轮、琉璃轮、摩尼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示三贤十圣之果报,用铜轮王等之名,以...

六轮对位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轮有运转、摧碾二义,谓佛菩萨运转法轮,则能摧碾众生惑业,故以六轮配对十住、十行、十...

六震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据华严经疏卷六载,指: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动者摇飏不安,起为自下渐高,涌则忽然...

六器

密教于修法坛所供之六种供具中,阏伽、涂香、华鬘三种之盛器各有二个,总称六器。六器依次置于火舍左右,其中,置...

六学僧传

凡三十卷。元代昙噩撰。今收于卍续藏一三三册。全名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收录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宋代之高...

六亲

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种亲属。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四...

六随眠

谓贪、瞋、痴、慢、疑、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此乃俱舍家之说。随眠即根本烦恼之异称,根本烦恼随逐有情,行相微细,...

六头首

六班之头首,乃禅林中司掌修行教育之六职。临济宗称首座、书记、藏主、知客、库头、浴主等为六头首,曹洞家则以首...

六环

锡杖顶部之六个环轮,表六道,振之,对内意味觉醒六道迷梦,对外则行脚时可避野兽。由此而转指锡杖。 p1311...

心树

喻指吾人之心思、意念。意念生起,犹如树木之生长,故以树喻之。 p1410...

心灯

譬喻心灵。心灵能烛照一切,静而不昧,故喻之以灯。法苑珠林说“不生意树,未启心灯。”又梁简文帝与广信侯书中亦...

心缚

喻指妄想。妄想缠缚吾人之心,故称心缚。楞伽经卷二(大一六·四九六下):“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