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三子

比喻菩萨、声闻与一阐提等三种根机如生性各异之三子。典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谓三子之中,其一有信顺之心,...

三才配三世间

即以天、地、人三才配三种世间:(一)天配正觉世间,天道广大,包万象以无余;佛智弘深,极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

三不可尽

据大宝积经卷十四载,不可尽有三:(一)经法不可尽,如来所说经法随众生根机不同,或广或略,虽以一音宣演,十方...

三不成

指净土与秽土之关系,在本质上有三种不同。即:(一)一质不成,谓净土与秽土非为同一本质所成立。(二)异质不成...

三不足

能妨碍参禅修行之三种匮乏,即:衣不足、食不足、睡眠不足。坐禅用心记(大八二·四一二下):“衣不足、食不足、...

三不能

指改变定业、化导无缘众生及救度所有众生等三种不可能之事。此乃唐代禅宗北宗僧元圭禅师之语。即:(一)不能免定...

三不退

修行佛道之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称为不退。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一)位不...

三不坚法

指身、命、财,乃世间三种无法持久之物相。即:(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发肤,为地、水、火、风等四大假合所成,...

三不净肉

为十诵律卷二十六所载三种不许食用之肉,即:(一)见杀,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闻杀,于可信之人,闻此生物为...

三不善根

梵语 trīny aku?ala-mūlāni,巴利语 tīni akusala-mūlāni。指其体不善...

三不护

梵语 trīni tathāgatasyāraksyāni,巴利语 tīni tathāgatassāra...

三尹

明末清初僧。湖南平江人,俗姓李。生卒年不详。少入学堂,名闻乡里。及长,值甲申(1644)之变,投身义军,转...

三内

指喉内、舌内、唇内。乃日本悉昙学之用语。由于发音器官之不同,可将梵语音声分为喉内、舌内、唇内等三种。日僧安...

三六独法

指十八种独特之法,即佛所独具之十八种不共法。此十八种功德,非声闻、缘觉二乘所共通,故不共法又称独法。菩萨璎...

三分别

指三种思考识别之作用。分别,梵语 vikalpa。即:(一)自性分别(梵 svabhāva-vikalpa...

三分科经

又作一经三段。乃将一经论分为三部分解释。一般依该经论内容而作适度之区分者,称为科文。通常皆分为序分、正宗分...

三化

三种教化。(一)梵语 trīninirmānāni。就众生利益之所依,分业化、随化、上化。(一)业化(梵 ...

三友

三种亲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分亲友为三等,上者能生法身,中者以财、法交,下者唯以财交。又摩诃止观卷四下以外...

三天四仙

乃印度外道之说。三天为:(一)摩醯首罗天,即大自在天。其形相为八臂三眼,骑白牛。信奉此天者以之为万物之生因...

三心

指三种心。(一)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心、欲...

三支

(一)因明用语。为三支作法之略称。为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

三支作法

因明用语。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论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称三支、三分。乃陈那及...

三方便

巧用诸法,随机利物,称为方便。据净名经疏载,方便有三:(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菩萨于心内自证不思议真...

三日斋

又作见王斋。人死后第三日,亲人为设斋食以招请供养僧尼,称为三日斋。[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p5...

三止

(一)指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即:(一)体真止,乃针对空观而立。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

三止三请

乃佛陀宣讲法华经之典故。法华经方便品之初,先赞叹如来之二智,然以诸法实相为甚深微妙,欲说又止,后由舍利弗代...

三比量

因明用语。又作三量、三支比量。因明立论中,立(立论、主张)敌(问难)双方攻防上之三种方法。(一)自比量,此...

三水

指时、非时与触用之三水,即:(一)时水,从明相(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现至午时,得以饮用之水。(二)非时...

三火

(一)指贪、瞋、痴。又作三毒、三垢。即:(一)贪(梵 rāga)火,渴取一切顺境。(二)瞋(梵 dvesa...

三世

梵语 trayo-dhvanah,巴利语 tayo addhā。又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为迁...

三世三千佛

指三世各一千佛。即于世界成住坏空之反覆中,过去世庄严劫、现在世贤劫、未来世星宿劫各出现一千佛,合计三世三千...

三世不可得

指三世无实体,即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三世)之种种事物,无一实体之存有,故称不可得。[维摩诘经弟子品、金刚...

三世心

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刹那生灭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任何一世,皆不可得,称为三世心不可得。金刚经(大...

三世因果

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立因果业感之理。盖以过去之业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由现在之业为因,招感未来之果。...

三世如来

又作三世佛。指弥陀、释迦、弥勒,配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释尊为历史上之佛,故称现在佛;弥陀如来乃往昔十...

三世俗

指三俗谛。(一)法相宗依遍、依、圆三性所立。三种为:(一)假世俗,为遍计所执性。即以世俗为名,无体性而唯有...

三世相

为预言书之一种。内容通常由佛教之因果应报、因果酬报、善恶业报之因缘说中,掺杂以我国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而...

三世无障碍智戒

略称三戒。又作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

三世间

全称三种世间。乃世间之三种类别。其说法有下列五种:(一)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之说,世间有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

三世业

指三种世业。乃依业因所造之时而分:(一)过去世业,指过去世所造善恶之业,于过去、现在、未来世受报。(二)现...

三世实有

说一切有部所立之教义。意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真实存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四种观点:...

三世诸佛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

三世觉母

为文殊菩萨之异称。文殊主如来之智慧,智慧又为三世诸佛觉悟之源,故称三世觉母。(参阅“文殊菩萨”1426) ...

二取

谓见取与戒取。亦即五见中之见取见、戒禁取见。(一)于非胜法中生定胜想,或于非事实中生决定心,以唯此为事实,...

三句

禅宗诸家为表现禅之宗旨而用以开示接引学人之语。可视为各家精粹代表:(一)云门三句:指云门文偃之“函盖乾坤、...

三句阶段

略称三句。乃因、根、究竟,或因、行、果等三句之意。系密宗从修因至佛果之阶段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

三平等观

又称三三昧耶观。乃密教之教义。即观佛、法、僧,或身、语、意,或心、佛、众生三者平等。广义之三平等观以三密摄...

三正

又称三中。系三论宗所立,乃该宗破邪显正教义之解说。“正”有三种,故称三正。即:(一)对偏正,针对断见、常见...

三玄三要

临济义玄接引学人之方法。临济录上堂(大四七·四九七上):“师又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

三生

(一)指前生、今生、后生。(一)前生,又作前世、宿世。即过去之生涯。(二)今生,又作现世、现生。即现在之生...

三生六十劫

为声闻乘修行所须之时间。修四谛十六行相等之观,断尽三界之烦恼,证阿罗汉果,其极速者三生,极迟者则经六十劫。...

三生成佛

华严宗主张经三生即能成佛之说法。略称三生。即:(一)见闻生,又作见闻位。观见华严别教一乘之佛法僧宝善友经卷...

三田

用以比喻菩萨、声闻、阐提三者。(一)第一田,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比喻菩萨根性猛利...

三白食

又作三种白食、三种白净食、三净食。即乳、酪、米饭等三种白净之食,乃密教修法时,行者所食用者。一字心咒经(大...

一念

(一)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如仁王般若经卷上(大八·八二六上):...

一极

谓华严经广谈法界之旨,妙极无二。盖如来出世,首为诸大菩萨说佛菩萨真实境界,不说二乘方便之法。是故声闻缘觉虽...

一场罗

禅林用语。即一场惭愧。[忄*么][忄*罗],表示惭愧、耻辱之意。禅宗语录常用此语。从容录第七则(大四八·二...

一字金轮法

又作一字金轮佛顶法。密教诸尊中,以 (bhrūj,勃噜唵)一字为真言之佛顶尊,为诸佛顶中之最胜者,譬如世间...

三匝

又作三匝。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

五缀钵

其义有三:(一)指修补五处缺损之钵。法苑珠林卷九十八载,罗睺罗洗佛钵于龙池,钵碎为五片,佛乃亲为补缀,称五...

三光天子

指日天子、月天子、明星天子三者。法华经卷一序品即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之记载。法华经文句...

三因

(一)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心乃往生净土之正因,故称三因。[往生礼赞偈](参阅“三心”532) ...

三因三果

菩萨修行之过程,有三种因果,即:(一)异熟因异熟果,即今世所种之善恶因,于来生得果。(二)福因福果,以布施...

三因佛性

(一)系天台大师智顗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之说所立者,谓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

三地

(一)指三种所依地,即依寻、伺二心所之有无,分三界为如下三所依地:(一)有寻有伺地,在欲界及初静虑中。(二...

三在

即在心、在缘与在决定。此乃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所说。谓若以我人一生犯恶重罪与临终十念念佛之效相比较,则念佛之...

三多

(一)指亲近善友、听闻法音、修不净观。[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 (二)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请问...

三妄执

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为密教所立,从生起出离世间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间,所须超越之世...

三如来藏

指如来藏之三义。如来藏,即指藏伏在一切有情的杂染身中之自性清净心。(一)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之说,如来藏有三...

三字禅

禅宗公案名。又称云门三字禅。禅宗大德云门文偃接引学人时,常以“顾、鉴、咦”三字说破禅旨。顾,谓自我反省;鉴...

三有

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

三有为

指三种有为法。又作三有为相、三相。即:(一)色法,乃质碍之法,小乘俱舍指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

三有对

对,碍之义。乃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法受障碍而不生,或所取所缘境受拘碍而不能转他境。即:(一)障碍有对,于...

三百六十会

禅林用语。又作三百会。乃形容佛陀一生说法的法会之多。[碧岩录第六则] p550...

三自

(一)指自调、自净、自度。大智度论卷六十一将八正道分为三类:(一)自调,指持戒之正语、正业、正命。(二)自...

三自一心摩诃衍法

略称三自。即具足体、相、用三者之唯一绝对之心。亦即大乘起信论所说之一心。[辨显密二教论卷上] p550...

三色

(一)指五根、五境、无表色等三种色法。(一)五根,即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二)五境,又称五尘。乃...

三行

(一)指身、口、意三业。中观论有“起三行”之语,即为起动三业之谓。(参阅“三业”638) (二)三行又指:...

三衣

梵语 trīni cīvarāni,巴利语 tīni cīvarāni。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

三等

(一)又称三平等、三三昧耶。密教以身、语、意三密平等为三平等;为密教基本教义之一。凡真言之行法,俱以此三等...

三佛土

指成唯识论所说之三种佛土。即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佛有三身,故所居之国土亦有三种,即法身佛住于法性土,报...

三佛子

如来视一切众生皆如己子。华严经疏卷七将之类分为三,即:(一)外子,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称为外子。(...

三佛性

(一)三因佛性。智顗依佛性所具因之义而立如下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正乃中正之义,为远离偏邪,是众生本具...

三佛顶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之三佛顶,表示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佛顶,乃如来无见顶相,于诸佛中最为尊胜。三佛顶即...

三佛语

又作佛三语、三意语。即:(一)随自意语,佛随顺自意所说内证真实明了之法。(二)随他意语,佛随顺众生根机所说...

三劫

(一)指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劫。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梵 vyūha-kalpa),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梵...

三妙

指天台宗所立“心、佛、众生”三者互相妙融自在之说。乃自他相互包摄之形容语。盖法华经有相待、绝待二妙,用此二...

三妙行

梵语 trīni sucaritāni,巴利语 tīni sucaritāni。又作三清净。为“三恶行”之...

三决定业

又作三时业、三报业。指决定受异熟果时分之业。此系俱舍论卷十五所说。即:(一)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此生造...

三灾

即小三灾、大三灾。又作三灾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续期)、坏劫(破坏期)与空劫(空漠期)等四期...

三言声

为梵语文法中之特殊术语。言声,梵语 vacana。在梵语文法上,为区别名词、代名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各有...

三身

梵语 trayah kāyā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

三身三德

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

三身华梵

又作三如来。即:(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梵名 Vairocana,意为遍一切处。法身性相常然,真...

三身遍相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以虚空、日光、日影三者比喻法、报、化三身,即:(一)法身如虚空遍,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

三身寿量

指法、报、应三身之寿量:(一)法身寿量,法身非色质、非心智,强指法性为身,故其寿量非报得命根、非连持之寿,...

三车四车

车可载物,比喻佛法化度众生以至涅槃。三车指羊、鹿、牛车,加上大白牛车则为四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之譬喻...

三邪行

(一)俱舍论卷十七于色业(即身、语业),别立如下三种邪行:(一)邪语,由瞋、痴所生之语业。(二)邪业,由瞋...

三事人胜诸天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人道胜于天道者有三,即:(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

三事戒

据大宝积经卷一一七载,身、言、意三种净戒,称为三事戒。(一)身净戒,谓身受诸戒而无缺漏毁犯。(二)言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