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八时

乃印度画分时刻之俗法。以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于一一时中又各有四分。然圣教所说,则以六时为法。[大唐西域...

八能立

因明用语。古因明立论之八种要素,又作八成立因。有二说,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一中谓之宗、因、喻、...

八迷

乃三论宗总括众生一切之封执计着,又称八计、八谬、八事。此八者乃违背正理之虚妄见解,故又作八迷戏论。即执诸法...

八教摄不

乃天台宗论法华是否摄入八教之名目。八教者,指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及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关于法...

八斛食

乃八斛四斗之略称。佛临涅槃时,陶器师纯陀最后以摩竭陀国之粳米八斛四斗供养佛陀,佛即以神力普施于一切会众,使...

八弃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又作尼八弃戒、八弃戒。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

八众

谓人天之八种有情。即: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等。[长阿含经卷三...

八部般若

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载,八部般若即:(一)大品般若,...

八部鬼众

(一)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即:(一)乾闼婆(梵 gandharva),译为香阴,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资阴...

八部众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又作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者即:天(梵 deva)、龙(梵 nāga)、夜叉(梵...

八备十条

唐朝彦琮所立。彦琮着辩正论,就经典翻译立八备十条。八备者,即:(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

八胜处

梵语 astāvabhibhv-āyatanāni,巴利语 attha abhibhāyatanāni。又...

八喻

(一)乃佛典中使用之八种譬喻法则。即:(一)顺喻,谓佛说法随顺世谛次第,由小向大而为喻,即顺事物生起之次第...

八寒地狱

八种寒冷冰冻之地狱。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与解释各有异说:(一)据俱舍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四...

八无碍

指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六根中之意根、六境中之法界等。其中,前七者称为七心界。以上八法皆为...

八圆

天台宗谓圆教之法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八种圆融。即:(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

八敬戒

巴利语 attha garu-dhammā。又作八敬法、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

八敬得

又作受重法得、八法得、师法得、敬重得、敬得、八不可越得。乃比丘尼得具足戒十缘之一。尼众依八敬法(尼百岁礼初...

八业

谓于善恶之异熟业,依时之定、不定及果之定、不定所分别之八种业。即于顺现业有时果俱定与时定果不定,于顺生业、...

八万十二

指八万四千法藏及十二部经。前者表示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十二部经,指佛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及内容分成十二类。[...

八万四千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

八万四千法藏

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又作八万四千度门、八万四千法聚、八万四千法蕴。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藏、八万藏。藏者,包...

八万四千相好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按劣应身(即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胜应身有八万四千...

八万四千病

即八万四千烦恼。以病譬喻烦恼;凡夫烦恼无穷,难以计量,故称之。佛所说法乃为对治众生之诸病,故有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塔

谓多数之寺塔。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谓佛灭后,阿育王作八万四千宝塔,安奉佛舍利。又法显传及大唐西域记均载此说。...

八万四千尘劳

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尘劳,烦恼之异名。摩诃止观卷一(大四六·九上):“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以烦恼能...

八万地狱

即阿鼻地狱之异称。观佛三昧海经卷五(大一五·六六八下):“阿鼻地狱纵广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下...

八万劫小乘

指四果之第一预流果。若证得此果,经八万劫即发心趋入大乘,故称为八万劫小乘。(参阅“须陀洹”5360) p3...

八万细行

乃将有关比丘在行为上应注意之规矩,配列成八万四千之数。即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计为一千;若...

八义

因明用语。乃研究因明之八项目,又称八门。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

八义证有本识

本识,指第八识,谓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义证第八识之相,即:(一)依止执受...

八圣

(一)指声闻乘之四向四果。又作八辈。即须陀洹向(梵 srotāpatti-pratipannaka)、须陀...

八圣言

(一)八种正直之言,言不见为不见、言不闻为不闻、言不觉为不觉、言不知为不知,或言所见为实见、言所闻为实闻、...

八叶

叶为时、世之意。八叶即八世、八代,或为八世法孙之意。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天下师表阁记(大四八·一一五七中):“...

八叶印

手印之一种。二手虚心合掌,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相接,成八叶莲华开敷之印相,为阿弥陀佛之印。又为十八道契印...

八叶肉团心

凡夫之心脏,其形体如合莲花,若修瑜伽观而三密相印,则开敷为八叶莲花之像,现证中台八叶九尊,故称八叶肉团心。...

八叶莲华

指八瓣莲花。胎藏界曼荼罗中央区之画,称为中台八叶院。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在其周围四方、八方之莲瓣,各置四佛四...

八叶莲华观

密宗行者于吾人之肉团心(心脏)观想八叶之莲花,示现胎藏界九尊之观法。盖以密教之教义而言,心乃一切众生成就莲...

八叶莲台

乃指胎藏界曼荼罗之第一院中台,因以八瓣莲华描绘,故有此名。又作八叶中台。大日如来坐于其中,称八叶之中尊,四...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āh,巴利语 attha vimokkhā。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

八犍度

犍度,梵语 khandha,意为蕴、聚、分段,即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称为八犍度论。八犍度指“...

八犍度论

凡三十卷。阿毗昙八犍度论之略称。又称迦旃延阿毗昙。迦多衍尼子作,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合...

八旗僧纲

乃满族八旗中之僧官。清会典事例盛京礼部祀典:“道光三年(1823)议准,盛京设僧录一缺,八旗设僧纲各一缺,...

八渐偈

唐朝白居易曾就观、觉、定、慧、明、通、济、舍等八言各颂一偈,以此八言为入道之渐门,故称八渐偈。八偈分别为:...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亦高下不同,称八福生处。(一)人中富贵,谓天地所生,...

八福田

(一)谓佛、圣人、僧三种为敬田;和尚、阿阇黎、父、母等四种为恩田;救济病人为病田,又称悲田。此八种,皆堪种...

八种功德

闻经之八种功德。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载,即:(一)端正好色,指色身端正,无丑恶之相。(二)力势强盛,指福力...

八种因果

菩萨之八种报因,及因此而得之八种果。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学有七处,其中自利他利略说十种,十种中之果摄自...

八种别解脱戒

谓八众之八种戒律。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与近住戒等。 p307...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有八种之别,即:(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乃依比丘受具足戒而...

八种更药

谓八种浆药。即:(一)招者浆(梵 coca),味酸如梅,状似皂筴。(二)毛者浆(梵 moca),即熟芭蕉之...

八种言

言,指言音。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载,法师处众宣说,应具八种言,即:(一)可喜乐言,指法师说法,须有经文证据...

八种法

指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八种法,合为五十。其中,四禅、四...

八种施

即八种布施。八者即:(一)随至施,随近自己者而施与之。(二)怖畏施,畏惧灾厄,欲其静息而行惠施。又见此财坏...

八种授记

授记者,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依觉知与否,分为八种,即:(一)己知他不知,发心而自发誓愿...

八种旋转释

谓密教用以解释经文之八法。即:一字释多、多字释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顺旋转与逆旋转等...

八种异熟因果

谓现生所作之因,而于异世成熟其果。盖业通三世,如前世所作之因皆善,则现世受其福报;所作之因不善,则现世受其...

八种胜法

乃指受持八斋戒者所得之八种殊胜功德,八者即:(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阿修罗。(四)不堕畜...

八种粥

佛于迦尸国竹园中,与诸比丘一处安居时。时有诸居士作种种粥持诣竹园,供养佛及比丘僧,故有八种之名。即:(一)...

八种塔

又作八种人起塔。谓如来、菩萨、缘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转轮王等八种人灭后,必当为之立塔供养,...

八种声

(一)指俱舍论卷一所说有情非有情之八种声音。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为因(如人口舌所发之声);...

八种谬

乃摄取诸结烦恼,能令诸众生回转三有之八种谬。八者即:(一)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称为性谬。(二)分...

八热地狱

为受热气苦之地狱的总称。又作八大地狱、八大捺落迦。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南赡部洲下,过五百由旬处有地狱。此...

八论

(一)指外道十八大论中之八论,即:(一)肩亡婆论,(或谓系眉亡娑论)简择诸法之是非。(二)那邪毗萨多论(梵...

八憍

憍,矜之意,谓人矜夸自己,有胜于他,如有鸟凌高下视之过,故法华文句卷六引文殊问经,以八憍配于八种鸟。即:(...

八谛

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

八还辩见

又作八还辨见。还者,复之义。世间诸变化相,各还其本所因处,凡有八种,称为八还。辩,为分别之义;见,即能见之...

八秽

谓比丘八种不合戒律之行为。即:(一)置买田宅,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

八藏

(一)佛所说之圣教分为八种,即:(一)胎化藏,乃说佛在胎中化现之经。(二)中阴藏,乃说从逝世至次生间中有(...

八转声

梵语 asta vibhaktayah,巴利语 attha vibhattī。乃指梵语中名词、代名词与形容...

八识

梵语 astau vijānāni。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八识五重

法相宗所立,就八识而有五重唯识观之法。即观万法唯识之理,由浅至深之五重观想。(参阅“五重唯识”1123) ...

八识心王

眼等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称心所。 p316...

八识规矩补注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

八识规矩颂

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着。概述唯识学说,着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之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

八识缘境广狭

为唯识宗所立之八识,其缘境有广、狭之别。即:(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

八关斋戒

梵语 astāvga-samanvāgatopavāsa,巴利语 atthavga-samannāgata...

八关斋经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失译之优婆夷堕舍迦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为同本异译。二经记...

八难

(一)梵语 astāv aksanāh,巴利语 atthakkhanā。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

八颠倒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略称八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

八觉

又作八种恶觉、八不善觉。谓众生所生之八种恶念,即欲、瞋、害、亲里、国土、不死、族姓、轻侮。觉者,新译作“寻...

八触

谓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坐禅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二)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

八缠

即八种根本烦恼。缠者,烦恼之异称,以烦恼缠缚有情而置生死之牢狱,故称缠。八者即:(一)无惭,于所造之罪,自...

八辩

谓菩萨之八种辩才。即:(一)不嘶喝辩才,远离大众威德之畏故不嘶喝。(二)不迷乱辩才,坚住明了而不怯弱。(三...

刀途

又作刀涂。三途之一,为饿鬼道之异名。途有二义,一为残害、涂毒之意,一为道途、归趋之意。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

刀轮地狱

以刀山、刀轮惩治罪人之地狱。为乐见他人苦恼,杀害众生者所生之处。此狱四面皆山,山间积刀如砖,虚空中有八百万...

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ā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

力士

(一)大力之男子。(二) 大力之一族,即末罗族,住拘尸那揭罗城。即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末罗国,佛涅槃时,...

力士生地

指拘尸那揭罗城,此地为力士一族之所生处,故称力士生地。据大般涅槃经疏卷一之解说,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

力波罗蜜菩萨

密教十波罗蜜菩萨之一。力波罗蜜,即力到彼岸之意。密号勇力金刚。位于胎藏曼荼罗虚空藏院。全身肉色,穿羯磨衣,...

力者

指附属寺院之扛舆僧。又作力者法师。乃因昔释尊入灭时,拘尸那城诸力士舁佛棺,故诸山之舆夫称为力者。在日本,出...

力金

(1327~1373)元末明初僧。吴郡人,俗姓姚。字西白。号白庵。少小入道,十一岁受具足戒,博通经论,特善...

力无所畏

指如来之十种智力及四种无所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

华严圆教以“十”说诸法之数量。“十”数表圆,以此现其圆满无尽。[华严探玄记卷三、演密钞卷五] p322...

十一力

谓阿弥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种力用。即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

十一生类

谓十一种不同之生类。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生,加...

十一法

指比丘所应成就之十一法。即:(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以上为五分法身。(六...

十一空

谓破种种邪见之十一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

十一门科

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解释观无量寿经九品之义,于其文前定九品之通科十一门。又作十一门义。即:(一)总明告命。...

十一苦法

乃谓十一种苦行之方式。即:(一)阿练若(无诤声,适修行之闲处),(二)乞食,(三)一处坐,(四)一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