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伊罗婆那龙象王

伊罗婆那,梵名 Airāvana,巴利名 Erāvana,又作堙罗婆那、爱啰博拏、烟罗槃那、伊那钵那、蔼罗...

伊罗树

伊罗,梵语 elā。属襄荷科。产于南印度,外观略似苇,有根茎,叶细长如剑,叶脉与主脉平行,花呈冠状,白色带...

伊兰树

伊兰,梵语 eranda。又作伊那拔罗树。意译为极臭木。属蓖麻类,有恶臭,与栴檀之香气适反,其种子可提炼蓖...

伐折罗

梵名 Vajra。乃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又作跋折罗、跛折罗、拔折鲁、和耆罗。意译金刚。主领夜叉众,守护佛法...

伐那婆斯

梵名 Vanavāsin。又作伐那波斯、拔纳拔西、伐罗婆斯。为十六罗汉中之第十四。即与眷属同住于可住山中,...

伐里沙

梵名 Vārsya。又作伐里娑、筏里沙。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学派部主之名。意译作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

伐其沙拉

巴利名 Vācissara。锡兰之学僧。十二世纪后半叶,于锡兰王波洛卡摩婆诃一世(巴 Parakkamab...

伐阇罗弗多罗

梵名 Vajra-putra。为十六罗汉中之第八。又作伐阇那弗多、伐阇罗佛陀罗、阇罗弗多罗、拔杂哩逋答喇。...

伐腊毗国

伐腊毗,梵名 Valabhī。位于南印度之古国名。又称跋腊毗国、北罗罗国。约当今卡提瓦半岛(Kāthiāw...

伏钵

又作覆钵。乃指塔顶上如倒覆之钵的部分,系由印度半球状塔身之建筑演变而来。(参阅“相轮”3911) p216...

休屠

指僧侣,或佛陀。又作浮屠。汉书霍去病传:“收休屠祭天金人。”此处之休屠即指僧侣。魏略西夷传:“哀帝元寿元年...

休静

(一)唐代僧。生卒年不详。居于京兆华严寺。为洞山良价之法嗣。因后唐庄宗之召请,而大振曹洞宗。敕谥“宝智大师...

休粮

指修行僧于行脚途中所有之路银,及亲旧法缘所赠之物。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药山惟俨章(大五一·三一二上):“汝却须...

伏忍

乃五忍之第一。伏,隐伏之义;忍,安忍、忍可之义。即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证果,但修习观解,以有漏之胜...

伏虎寺

位于四川西南峨嵋山之伏虎山麓。距报国寺西一公里处。宋绍兴年间,由行脚僧心安开建。初名神龙堂,后因附近常有虎...

伏虎禅师

(一)梁代僧。佚名。梁武帝时,居于拾宝岩,每隔十日则坐禅入定,身心寂静。间或绝粮半月,然精神反显怡然安适。...

伏淫经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此即中阿含行欲经。内容记述给孤独长者分别说明求财与受用之胜劣不同。此处之“淫”,非指色...

伏道

又作能伏道。指制伏惑障现行之有漏、无漏道力。此伏道通有漏、无漏二道,及加行、根本、后得三智。其中,有漏道由...

伏断

指伏惑与断惑。制伏所起之惑,而使之一时不起,称为伏惑;断绝惑种,而使之毕竟不生,称为断惑。有漏道之对治仅能...

光帝头

禅宗公案名。指后唐庄宗(同光帝)对兴化存奖禅师引幞头脚,而得禅师示悟之一段对话。幞头,系头巾一类物。景德传...

仲仁

宋代僧。会稽人。生卒年不详。曾为衡州华光山住持,号华光老人。善画,酷爱梅花,每焚香禅定以写梅,尤工墨梅。著...

任运

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之义。与“无功用”同义。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为...

任道林

北齐僧。生卒年不详。建德六年(577),北周武帝灭北齐,于其地实施废佛之际,师曾上奏武帝,请复兴佛教。武帝...

悉昙字 (va)。又作哦、我、俄、誐、呀、昂、觐、盎。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五类声中喉声(即指齿音)之第五...

仰口食

又作仰食。四邪命食之一。仰口,巴利语 ubbhamukha,本指仰脸抬头,故“仰口食”引申为出家人以仰观星...

仰山

位于江西宜春县之南。山势绝高,须仰视方得见,故称仰山。又称大仰山。唐僖宗时,沩山灵祐之弟子慧寂曾于此地开创...

仰山十九门

仰山慧寂教导学人所施设之十九种法门。即:(一)垂示三昧门,教示学人修习三昧(禅定)之法。(二)问答互换门,...

仰山不曾游山

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接化学人之公案。碧岩录第三十四则(大四八·一七二下):“仰山问僧:‘近离甚处?’僧云...

仰山出井

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彻悟过程的一则公案。仰山慧寂于石霜性空座下为沙弥时,尝有一僧前来叩问性空“如何是西来...

仰山四藤条

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接引霍山景通之公案。景通初至仰山会下参谒时,仰山不示以任何机法,迳自闭目而坐,景通亦...

仰山指雪

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藉雪狮子之色,显示法性无相之公案。盖仰山以雪狮子之纯白清净,比喻己心之清净法身。从容...

仰山问三圣

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与三圣院慧然以“名字”而互显机法之公案。仰山之名为“慧(惠)寂”,三圣之名为“慧(惠...

仰山推出枕子

禅宗公案名。又作仰山枕子。乃仰山慧寂与一僧问答法身(真实)真义之公案,由二人问答之中,显示出真实之自体。据...

仰山插锹

禅宗公案名。为沩仰宗之祖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于语默动静中显示佛道真义之公案。沩山为仰山之师。仰山于行脚时,一...

仰山慧寂

(807~883)唐代禅僧。广东番禺人,俗姓叶。九岁,往依和安寺通禅师。十七岁,自断二指,立誓落发。参谒耽...

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全一卷。唐代仰山慧寂撰,明代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全称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于明崇祯三...

仰山随分

禅宗公案名。仰山慧寂随分道破无限万机之文字,超越文字、形象,而处处显现真理本相之公案。据从容录第七十七则载...

仰山谨白

禅宗公案名。据从容录第九十则载,仰山慧寂曾于梦中往兜率净土弥勒之所,坐于第二座,时尊者谓(大四八·二八五中...

仰月点

空点之一种。即于空点之下划一半月形,而成,称为仰月点。又作圆点半月。属于悉昙文字“严字文”之一种。悉昙字母...

仰覆世界

指华严经所说种种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八十华严经卷十七(大一○·...

光世音应验记

全一卷。南朝刘宋傅亮撰。本书在我国已散轶,日本京都之青莲院犹存有镰仓中期之古写本。傅亮(374~426)乃...

光目女

为地藏菩萨过去世之身。地藏菩萨于往昔曾为女子,名为光目,因知其母堕在恶趣,乃发愿救拔一切众生,待一切众生尽...

光宅

(467~529)南朝僧。义兴阳羡(江苏宜兴)人。七岁出家,法号法云。与僧旻、智藏被誉为梁代三大法师。尝住...

光宅四乘

光宅,即南朝梁光宅寺之法云法师。师依法华经譬喻品所说之四车,判释佛陀一代之教说为四乘教,故称光宅四乘。据华...

光宅寺

(一)位于江苏(南京)。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一说天监三年,由武帝捐舍旧宅所建,时以观音之像放光七日,...

光伴

禅林用语。光荣随伴之义。又作光膺、光据。于法会之际,伴随首座而列席者。禅苑清规卷三(卍续一一一·四四七下)...

光孝寺

位于广东广州西北部。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虞翻被谪居于此地,称虞苑。东晋哀帝隆...

光定

(779~858)日本天台宗僧。伊予(爱媛县)人。师事最澄、义真,研学精深之义理。弘仁六年(815)被召于...

光明

(一)指光(梵 ātapa)与明(梵 āloka)为十二显色中之二色。据俱舍论卷一载,太阳所发之焰,称为光...

光明心殿

全称“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略称不坏金刚光明心殿。指大日如来智...

光明本尊

又作光明本、绘系图。即于阿弥陀佛之光明中,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中心,周围描绘佛菩萨,或净土宗之祖师像的一种曼...

光明名号因缘

指众生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因,光明为缘,则可往生极乐世界。略称光号因缘。据善导“往生礼赞”之说,众生欲往生阿...

光明寺

(一)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关于本寺之创建,由各僧传与方志所记载,有下列四说:(一)据续高僧传卷八昙延传载...

光明念诵

乃五种念诵之一。指行者念想心之月轮内外清净,以此而发气息,出声或不出声均口出光明,而持诵佛名或真言。秘藏记...

光明真言

全称不空大灌顶光真言。略称光言。指大日如来之真言、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根据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

光明真言法

指密教中,诵持光明真言,为灭罪、除病、息灾等所修之秘法。此法尤以灭罪为主。又称光明供、光言法。一般之土沙加...

光明真言曼荼罗

又作光明真言破地狱曼荼罗。即指将光明真言二十三字顺时针书写成圆形之字轮,中间书写僧名等之曼荼罗。此系取光明...

光明无量愿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二愿。又作得胜光明愿、自身光无限愿、佛光无限量愿、光色愿。魏译无量寿经所载之愿文...

光明童子因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又称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光明童子经。内容述说王舍城善贤长者之子光明...

光明藏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思益经卷一(大一五·三四上):“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又自己之本心,...

全奯

(828~887)唐代禅僧。又称全豁。福建南安人,俗姓柯。出家于灵泉寺,受具足戒于长安西明寺。与雪峰义存、...

光相

又作光明相。指佛、菩萨等诸尊身体发出光明之相,象征佛、菩萨之智慧。绘画、雕刻等所表现之光相多系圆形,故又称...

光相寺

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大峨山之绝顶。据方舆胜览载,自白水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绵,登跻六十里方至本寺,此即普贤菩...

光背

又作后光、光焰、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光背可分为头光与举身光二种:(一)头光,本...

光音天

光音,梵名 ābhāsvara,巴利名 ābhassara。音译阿波会提婆。又作阿波会天、阿会互修天、阿波...

光座

指佛之后光与台座。又作光趺。陀罗尼集经卷十(大一八·八七六上):“其像身长一肘一尺三寸五分,除其光座。” ...

光祚

宋代云门宗僧。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曾参访益州(四川成都)青城山香林院澄远,得其心印,并嗣其法。初住随州双泉...

光胜

(一)(903?~972)又称空也上人。日本平安中期之净土教布教僧。(参阅“空也”3470) (二)(18...

光涌

(850~938)又称光涌。五代僧。江西丰城人,俗姓章。少学儒典经论,十三岁时即能讲解经义。及长,游开元寺...

光云

比喻佛光如云般之广被一切。此因云可润益万物,光明则可助益众生,故有此喻。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

光运寺

位于广东曲江县西。隋朝时所建。据韶州府志载,仁寿光运寺,在府城西河,隋朝称仁寿台。唐天宝二年(743),道...

光靴

禅林用语。意指清苦参禅,修治完美。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径山洪諲条(大五一·二八四下):“‘一毫穿众穴时如何?’...

光境

光,为能照之主体;境,为所照之对象。若能所(主客)合一,称为光境一如;若照物之心与所照之境不相对立,相涉互...

光网童子

光网,梵名 Jālinī-prabha(音译作制利抳波罗婆)或 Prabha-jāla(音译作波罗婆阇逻)...

光聚佛顶

梵名 Tejorā?yusnīsah 或 Usnīsa-tejorā?i。音译帝儒啰施邬瑟抳洒。为密教五佛...

光台现土

谓金台中现出净土。光台,即佛光所化现之金台。据观无量寿经序分载,韦提希夫人厌离众苦,而欣求往生净土,世尊应...

光远

(1149~1241)南宋僧。四明定海(浙江镇海)人,俗姓方。名善月。号柏庭。幼习六经,博览强记,十二岁通...

光德

(1927~)韩国济州人。一九五○年于梵鱼寺依止东山法师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历任元晓、东国学院理事、大韩佛...

光轮

比喻佛光如轮般之圆满。六十华严经卷三(大九·四一二下):“庄严光明轮,充满诸法界,十方靡不遍。”又佛之光明...

光晓

比喻佛之智慧光明,能摧破众生之无明烦恼;犹如晓天能照亮昏闇之夜。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下):“有量诸...

光穆

唐末五代沩仰宗僧。仰山慧寂禅师之法嗣。居于袁州(江西宜春)仰山西塔,生平不详。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其与某僧...

光融

指光大明融。即谓佛法之光辉能够融和一切,阐扬正法,而将邪见者融和摄取于其光明之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

光静

(?~442)刘宋比丘尼。吴兴人,俗姓胡,名道婢。幼小即出家,居于广陵中寺。及长,修习禅思,不食美味,于受...

光宝

(一)指唐代玄奘门下之普光与法宝二僧。二僧皆曾注释俱舍论,普光先作俱舍论记三十卷,法宝后着俱舍论疏三十卷,...

光触

指光明触照之意。即佛之光明照被,触及行者之身。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大九·六一七中):“如来有光,名宝身智,...

光鬘天子

为密教五净居天(自在天子、普华天子、光鬘天子、意生天子、遍音天子)之一。大日经卷一载有此尊之名称及其印言。...

光显

指显明光耀。摩诃止观卷五下(大四六·五九下):“法不自显,弘之在人。人能行行,法门光显。” p2185...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光赞摩诃般若经、光赞经、光赞般若经。相对于小品般若经之初译本道行般若经,本经乃大...

兆载永劫

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依据翻译名义集卷三载,...

先尼外道

先尼,梵语 senika。意译有军、胜军。又作西尼外道、西你迦外道、霰尼外道。指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灭”...

先用后照

临济四照用之第二。为唐代临济义玄用以接化学人之方法。用,作用之意,指打、喝等动作,乃对主体之认识;照,寂照...

先因后宗

因明用语。为因明论式中,对因同品、宗同品二者于同喻体之关系位置。即同喻体之因同品必须为前陈(主词),宗同品...

先宗后因

因明用语。为因明论式中,对宗异品、因异品二者于异喻体之关系位置。即异喻体之宗异品必须为前陈(主词),因异品...

先承禀宗

因明用语。因明四宗之一。于因明对论中,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为同宗派之人,立者所立之宗(命题)若为...

先陀婆

梵语 saindhava。又作仙陀婆、先陁婆、先陀。意译为石盐。即产于印度河畔之盐。依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

先后对

因明用语。因明中区分自性与差别之三种标准之一。先,先前之意,即指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后,指后陈(述词...

先陈

因明用语。为“后陈”之对称。即指因明论式中,宗(命题)之主词。又作前陈、有法、所别、自性。反之,宗之述语即...

先喻

譬喻之一。即先举譬喻,后举法义。例如先举人因贪着妙花,欲取之而为水所漂没之譬喻,以比拟众生因贪受五欲,而为...

先照后用

临济四照用之第一。为唐代临济义玄用以接化学人之方法。照,寂照之意;用,作用之意。即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

先达

前辈之意。即比后学先达于道者之意。法华文句卷九上(大三四·一二六上):“彼诸大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