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次第统编

式叉女六法

式叉女六法者:   一、染心相触不得犯    四、小妄语不得犯   二、盗人四钱不得犯    五、非时食不...

八敬戒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   一、虽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应迎接礼...

八戒(斋戒)

八戒者,又名八斋戒、八关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戒等。   一、不得杀生       五、不得饮诸酒   二...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皈依佛宝而为师。   二、皈依法 皈依法宝而为药。  ...

三皈之二种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

持犯

持犯者,持,谓保持。犯,谓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戒律谓之犯,持犯并举,乃总名也。戒...

开遮

戒律有开有遮,开者开许之义,遮者遮止之义。明开遮所以为持犯之准则也。...

名义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

三师七证

比丘受具足戒时,要三师七证:   一、三师者    一、戒和尚 正授戒者。    二、羯磨师 读表白及羯磨...

三无漏学

上来戒定慧三学,总称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为如来立教之大要。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

一切行

除上正明三无漏学外,关于一切行门,杂叙明之。是为一切行,先总列,次分列。   总列三业、四威仪、三千威仪、...

三业清净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 谓凡所言...

四威仪具足

威仪者,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是为威仪。具足者,具备满...

三千威仪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是。 三千威仪   四   重...

八万细行

西土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故八万细行,亦可作总括一切行说。但以法数言之,则将三千威...

分列

分列为身行、心行、理行、事行等。...

苦行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

长坐不卧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

三衣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

乞食

比丘离诸贪求,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

释义

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忏者梵语忏摩,译当请恕容忍,致谢意也。悔者华语悔罪,...

忏悔五法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发心

修行之要,最重发心,发心方有趣向,趣向方达道果。发何等心,修何等行,至何道果也。小乘之人发心者,发趣向道果...

观照

忏悔垢行,发心趋道,固为要道,然尤须观照诸行。...

观照(二)

观照者,以智慧照见事理,是曰观照。...

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是曰观念。...

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之,是曰观行,又观心之行法也。...

三断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   一、见所断 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

四正断

杂阿含经云四正断:   一、断断 谓所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

四对治

俱舍论云四种对治,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 谓众生见欲...

三慧

成实论云三慧:   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

大人八念

中阿含经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

七方便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

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   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

事行

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经云:十二头陀行,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

不应行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恶念

恶念者,谓恶之念虑也。恶念为一切恶所由起,修行之人,须息灭恶念也。...

恶见

恶见者,谓恶见解也。恶见为一切恶所由生,修行之人,恶见不可有也。...

恶说

恶说者,谓恶言说也。徒为无用之论义者,是为恶说,修行之人,恶说不可有也。...

恶语

恶语者,谓恶之言语。修行之人,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

恶缘

恶缘者,谓诱我为恶事之外界事物,是谓恶缘。...

十二恶律仪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

四德处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

七财

十诵律云七财,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一、信财 信即信心...

洗浴五利

十诵律云洗浴五利:佛在舍卫国时,有比丘癞病,求治于药师耆域。耆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

饮酒十过

四分律藏云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 谓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此变常,无有善相也。   二、下劣 谓饮酒之...

食肉十过

食肉十过者:   一、众生是己亲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

明病发相

明病发相者,略出不过二种:   一、四大增损病相    一、地大增者 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

三种病缘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治病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一、止 ...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 蕴犹积聚也,谓...

三种鬼神魔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

却魔

二种却魔法  二种却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静,魔当自灭。   二、修观 正观现前,魔当自灭。...

五位修证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无学位。...

资粮位

资粮位者,资,资助,粮,粮食也。人远行必假粮食而资助,则欲证果者,必以善根功德为资粮,以资助自身也。位有三...

加行位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暖位 暖位者,为将发见...

通达位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十六心中,...

修习位

修习者,已于道修习也。谓于欲界九品俱生(见后文)思烦恼中。    若断前六品,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

无学位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

声闻四果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

九种罗汉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  ...

因缘二种缘觉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

小大二种缘觉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

二种涅槃(二)

二种涅槃者:   一、有余涅槃 新译曰有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余者对于惑业曰余。有余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

二解脱

二解脱者:   一、慧解脱 智慧能离一切之烦恼障,而证涅槃。   二、心解脱 心识能离一切之定障,而得入灭...

五分法身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

三明

罗汉有三明,明者知智法显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证,明证智之境,显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 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

六通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无碍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   一、神境通 亦名如意,有三意:    一...

一切智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十智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

十八神变

十八神变者:   一、右胁出水    七、身下出水    十三、空中行   二、左胁出火    八、身上出...

大乘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之宗要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

大乘之四分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证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乘篇中,兹为大乘篇说,不妨重复述之。谓信解行证者,是佛道...

信分(二)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于信。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信为入佛法之首...

信心(二)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

信根(二)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信力(二)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不为偏小所动,故名信力。学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进。...

所信之事理因果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

三谛

大乘之人,所信谛理有三,即是三谛。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

三大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体大 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

一心

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

佛性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

三无差别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

就取行说

就取行上说,大乘之人应谛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发菩提心。   二、信知为菩提...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

信己(二)

信己略说为三:   一、信己不异于佛。所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二、信己...

辨惑(二)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盖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为大乘...

无明

一切惑业,若逆溯之,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无非由执。由有执故,乃能成障。所以执者,为有着故。所以...

循本以折末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着。由有着故,起...

释义

无明梵语阿尾儞也,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曰...

本末二种无明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

五种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   一、相应无明 同上。   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

十五无明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

计执我法

一切烦恼根本,起于我耳,计执于我,一切生死波澜,于焉兴矣。...

我及我所

凡夫计着于我,有我我所。我者谓自身,我所者谓身外之事物,是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论云: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