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次第统编

十智(二)

华严经云十种智:十种智者,即三世诸佛一切种智也。如来为令一切菩萨,应当修学,而自得开解也。   一、三世智...

十种善巧智

十种善巧智:   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

十种广大智

十种广大智:   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   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   三、知一切佛法智。   四、知一...

十种智明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

十种智明(二)

前为离世间品之所说,又十明品之所说十种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

七种定名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

九种大禅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

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云一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

三三昧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

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云四种三昧: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当不...

五种三昧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五轮三昧: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

十喻三昧

法界次第云十喻: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匹理,以晓迷情,故名为喻。今以世间幻梦易解之空,以譬迷心永执难解之空。令...

十种三昧

华严经云十种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谓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谓以如幻...

百八三昧

法界次第云百八三昧:   一、首楞严三昧 首楞严三昧者,首楞严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

性遮二戒

华严孔目云二戒:   一、性戒 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

随离二戒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   庄严论云:初律仪戒,...

十重戒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

四十八轻戒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轻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

六度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

檀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

尸罗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

羼提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

毗梨耶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

禅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

般若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

广六度行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   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

十波罗密

十波罗密,亦名十胜行。   一、施 施有三种:    一、财施。    二、无畏施。    三、法施。  ...

三止

修止有三:   一、系缘守境止 系心于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着锁。   二、制心止 随心之所起,...

三止(二)

止观云三止:   一、体真止 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 方便犹善巧...

九住心

大乘庄严经论云九住心:   一、安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

三观(二)

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观: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也,观即照了之义,观达一念之心,即具三谛之法也。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

三种三观

宗镜录云三种三观:三种三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三种不同也。   一、别相三观 别相三观者...

法界三观(二)

华严法界观云法界三观:法界三观者,乃帝心尊者,依华严经而立也。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此三种观,虽...

圆觉三观

圆觉三观者:   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

南山三观

止观辅行云南山三观: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 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

二种观法

占察经云二种观法:   一、惟识观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

五观

五观者:    一、真观 观真谛之理,断见思之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 既除见思之粪秽,则为清净之身,...

六门观

妄尽还源观六门: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质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收...

一行

涅槃经云一行: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

二行

华严经疏云二行:   一、顿成诸行 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

二观行

宗镜录云二观行:   一、寻伺 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   二、真如 真...

三种忍行

诸经要集云三种忍行:   一、身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四安乐行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

入道四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

五行

涅槃经云五行:   一、圣行 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   二、梵行 梵即净也,谓菩萨...

修忍五相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

六调伏

菩萨善戒经云六种调伏:   一、性调伏 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

二种资粮

宝积经云二种资粮:资即资助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证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

四善法

涅槃经云四善法:   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

四善法(二)

大宝积正法经云:   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

十种修三昧法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

三业供养

三业供养者:   一、身业供养 身至诚敬礼也。   二、口业供养 口至诚赞叹功德也。   三、意业供养 意...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

二种菩提心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   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

发三心

大乘起信论云发三心: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忏悔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梵语忏摩,华言悔过,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过之意也。总之忏摩原意,乃请他忍恕...

三种忏悔法

三种忏悔法者:   一、作法忏 向佛前报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 于...

三品忏悔

往生礼赞曰忏悔有三品:   一、上品忏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忏悔 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

发愿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

总愿别愿

总愿别愿者:   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   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

四弘誓愿

法界次第云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观照(三)

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   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   观察 即观念观想也。   观念 观察思念...

二利

金刚般若经取着不坏假名论云二利:   一、自利 谓于如来所说经典,自能受持读诵,听闻思维,如理修行,成就胜...

转依(二)

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

转蕴成身

三藏法数引请观音经疏云:转五蕴成五分法身。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

转蕴成德

摄大乘论云:转五蕴成三德。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

转识成智(二)

教乘法数云: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

教理行证四法门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证四者是...

教理行果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

教行证三法

教行证三法者:   一、教法 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   二、行法 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

境行果三法

境行果三者:   一、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

境智行三法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   一、真性轨 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

总持

梵语陀罗尼,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之义。口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维摩经注曰:总持...

教观

佛学大辞典曰:教观者教相与观心也。教相者,释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义,而分别判断也。观心者,观念自宗所立之...

持律

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宝积经曰:谁是持律,谁持阿含。...

参禅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

持明

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

八不净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八不净:初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着之心,染...

四病

圆觉经疏云四病:   一、作病 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

布施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

慈忍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

精进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

禅定十种利益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

般若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

多闻十种利益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

说法五福德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   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

闻经八种功德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

讲经四益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五净德

诸德福田经云僧五净德:   一、发心离俗 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

法师十德

华严经疏云法师十德: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作大法师。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

日喻菩萨十善

宝雨经云日喻菩萨十种善法:菩萨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现世间,照临万物,一...

月喻菩萨十善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云月喻菩萨十种善法: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咸令发菩提心,成就种智。如...

有漏四种过失瑜伽师地论云:有漏四种过失,有漏者,即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不寂静过失 谓诸众生,随逐根尘...

发相

发相有善根发相及恶根发相,善根发相又有二种: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不杀盗淫妄语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

四魔(二)

法华明三魔: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烦恼魔 贪等烦恼,能恼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