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不坏回向

【不坏回向】 修唯识行,四十一阶的十回向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萨,于三宝所,得坚固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众生,...

不变易性

【不变易性】 指不变之性质。又为真如之异称。参阅‘真如’条。...

六七能遍计

【六七能遍计】 这是十大论师护法的理论,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第六意识则对一切法境,于我、法...

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 此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但经中有数种异说,如《长阿含经·梵动经》,载有十类六...

六入支

【六入支】 十二因缘的第五支。受精卵在母体中发育,五七(五个七日,即三十五日)日内,称为‘名色’,到七七日...

六凡四圣

【六凡四圣】 此即十法界。十法界分为凡夫与圣者二类,凡夫界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界,称...

六六法

【六六法】 即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

六外处

【六外处】 处为生长之义;可长养心、心所。为心、心所之所缘虑者有六,即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六句义

【六句义】 这是古代印度胜论学派的哲学。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相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派之祖优楼佉所...

六因

【六因】 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一、能作因,即除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有为...

六地断障证真

【六地断障证真】 十地中现前地的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 心所乃从属于心王、与心王相应的作用。为五位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简称心所。心所有五十一种,分为遍...

六门唯识

【六门唯识】 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举出六门以统摄唯识,即为:一、依所执辨唯识:如楞伽经...

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 译作六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这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

六界

【六界】 亦称六大,为万有生成的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六神通

【六神通】 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的能力。即: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

六派哲学

【六派哲学】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先后出现的六种哲学学派。即:一、弥曼差学派:即对吠陀圣典中所规定的祭祀...

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 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

六根

【六根】 根为生长之意,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且可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佛教用语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

六欲天

【六欲天】 指欲界的六天。即:一、四天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大天王及其所部之天众。身量为四分之...

六欲四禅

【六欲四禅】 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

六无为

【六无为】 这是唯识宗对无为法的分类。无为法,指非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住、异、灭之四相;即真理的异名。唯...

六经十一论

【六经十一论】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

六道四生

【六道四生】 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众生。又依六道众生出生的形态,分为胎生、卵生、...

六境

【六境】 指六根所取的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

六尘

【六尘】 是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事实上即是六境。参阅六境条。...

六转依

【六转依】 转依,即转舍下劣之所依,而证得胜净之所依。唯识宗依所得位之别,将转依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

六识

【六识】 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六识十名

【六识十名】 第六意识,有十种名称。即:第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

六识立名

【六识立名】 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

六识行相

【六识行相】 行相,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心、心所以各自身性能,游履于境相之上,以游履于所对境之相...

六识取境四因

【六识取境四因】 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

六识相应心所

【六识相应心所】 第六识是我人的心理综合中心,它所缘的是法境,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六触

【六触】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的精...

【心】 此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作用之法,此有不同的定义。一、为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法而言,相当...

心心数

【心心数】 此为心王心所的合称,心数即是心所的旧译。《维摩诘经》五曰:‘遍知众生心、心数法’。...

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 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又作心、色不相应行。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的聚集,...

心王

【心王】 唯识宗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称心王法,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此为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法,又作心数。它与心王相应俱起,故又名心相应行。它从属于心王,依心王而起...

心法

【心法】 宇宙间一切法,基本上可分为色法、心法二大类。有缘虑作用者为心法,无缘虑作用而有质碍作用者为色法。...

心法六义

【心法六义】 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曰:‘心法者,总有六义。’六义...

心相应行

【心相应行】 心所有法的异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分为六位,它与心王相应俱起,从属于心,故曰心相应行。称为行...

心意识

【心意识】 指心、意、识三种名称。小乘俱舍宗,以心、意、识三者为六识的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

心数

【心数】 即心所异名,为心所的旧译。以此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

分别

【分别】 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是心及心所对境生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

分别名数支

【分别名数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阿毗达磨杂集论》,这是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

分别我执

【分别我执】 我执又作人执、生执,即执著实我之意,是俱生我执的对称。即后天所起的我执,乃由现在外缘之力,非...

分别依缘

【分别依缘】 生识九缘之一。分别即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第...

分别起

【分别起】 即一切烦恼中,由邪教、邪师、邪思惟等所引起的,称分别起。是为俱生起的对称。在十根本烦恼中,疑、...

分别智

【分别智】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分别瑜伽论

【分别瑜伽论】 为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 弥勒菩萨说,中十未译。参阅‘六经十一论’ 条。...

分别变

【分别变】 谓由心、心所的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这是‘因缘变’的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

分位假立

【分位假立】 分指时分;位指方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的时分与方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

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指三界众生之生死。为‘变易生死’的对称。依唯识家说,分段生死是以有漏善恶业为亲...

内因外缘

【内因外缘】 凡能直接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果形成的外在原因,称为外缘。故内因外缘又称...

内种

【内种】 为‘外种’的对称。唯识宗以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有漏无漏一切种子为内种。此种子能生现行,即色心...

内尘

【内尘】 指意识所缘的法尘,为‘外尘’的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耳、鼻、舌、身等...

内缘

【内缘】 此与‘外缘’相对称。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

内缘起与外缘起

【内缘起与外缘起】 缘起,是佛陀以有情生死流转的立场所证悟的真理,《杂阿含二九八经》称:‘尔时,世尊告诸比...

内证

【内证】 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的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的活动...

引因

【引因】 引因是‘生因’的对称。生因为近果与正果之因;引远果与残果之因的,称为引因。就内种而言,以现在种子...

引自果

【引自果】 种子六义的第一义。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即是色法种子仍生色法之果,心法种子仍生...

引果

【引果】 是‘满果’的对称。众生的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果报之主要部分称为引果;果报的局部部分称为满果。例如...

引发因

【引发因】 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善、染、无记种子引发同类现行,现行引发种子,种子引发种子,乃至于引发无漏,...

引业

【引业】 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称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的对称。《成唯识论述记》卷二中,总报业感总报...

引满二业

【引满二业】 引生差别果报的业有二种,称为引业满业。引业又称总报业,满业又称别报业。有情的身、语、意三业,...

【方】 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

方所

【方所】 方位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载:‘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

方便具足住

【方便具足住】 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五位,又作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七即是...

方便智

【方便智】 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大乘义章》卷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

中有

【中有】 为有情转生四有之一,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

中劫

【中劫】 为古印度计时的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合八...

中道

【中道】 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

中随烦恼

【中随烦恼】 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心所。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

水大

【水大】 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以流湿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

水月

【水月】 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水波

【水波】 波之湿性,谓之水。水之波动谓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异。...

水界

【水界】 四大中水大的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润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火大

【火大】 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以温燥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

火界

【火界】 四大中火大的别名,火大以温燥为性,通一切物温燥部分,故称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火辨

【火辨】 梵名 Citrabhana。 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

比量

【比量】 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的三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论而获知的知识。如看到远处有烟,则知其下必有...

比量相违

【比量相违】 以不正确的观念,推论出矛盾的结果。如说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坏等,称为比量相违。...

王肯堂

【王肯堂】 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

王恩洋

【王恩洋】 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识学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文身

【文身】 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义,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

太虚

【太虚】 近代佛教领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吕,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岁于苏州...

化生

【化生】 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卷八曰:‘有情类,生...

四十一位

【四十一位】 大乘菩萨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大智...

四大

【四大】 即地、水、火、风,这可称之为四种元素——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此又名四大种,见四大种条。...

四大种

【四大种】 指构成色法(物质)的四种要素,即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

四大种所造色

【四大种所造色】 指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种种物质,此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

四大种与极微

【四大种与极微】 四大种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哲学家,以地、水、火、风为宇宙的质料因。六派...

四土

【四土】 又称四种佛土、四种净土、四种国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为:一、法性土,又称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

四分三量

【四分三量】 量是认识作用,量果是认识作用的结果。识体四分,亦有量证的作用。例如以尺量布为喻。以尺量布,尺...

四分三境

【四分三境】 具足称‘四分三类境’,四分,即识体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类境,即性境、独影...

四分家

【四分家】 识体四分之说为被视为唯识正义。此外尚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十大论师的安慧仅立自证分,称...

四生

【四生】 指三界六道有情出生的四种方式。《俱舍论》卷八载,四生为:一、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

四加行位

【四加行位】 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成唯识论》卷九载,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位,特称加行。四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