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现前地

【现前地】 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六地。此位菩萨,观十二缘起,能引发离染净差别无分别最胜智令现前...

现量

【现量】 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现...

现量无分别

【现量无分别】 现量是不含有分别计度的认知,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境。前五识是直接的接触,只有第六识才起分别...

现量违宗难

【现量违宗难】 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六难。外人问:色、声、香、味、触五境,分明是五识现证,现量所得,怎可以说是...

现识

【现识】 阿赖耶识异名之一。以万法由本识现起,故名现识。...

【欲】 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唯识宗以此为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心所。欲有善、恶...

欲心所

【欲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欲是希望,《成唯识论》曰:‘于所缘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故欲...

欲天

【欲天】 指欲界的诸天。有六重,称为六欲天。《俱舍论》卷八曰:‘欲天者一、四天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

欲取

【欲取】 四取之一。即对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的贪执。亦即于欲界烦恼中,除五见外,执取其余之贪、嗔、慢、无明、...

欲界

【欲界】 三界之一,指有情生存的一种状态。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

欲界三欲

【欲界三欲】 欲界凡夫,有三种欲:一、饮食欲,即凡夫于种种美味之饮食,多生贪爱之心。二、睡眠欲,即凡夫之心...

欲界系

【欲界系】 分诸法为三界,系属于欲界之法,云欲界系。...

【假】 无实体之意。方便之意。乃真、实的对称。并无实体而仅有其名者,称为假名有;不直接就实体而假运想念,称...

假有

【假有】 为‘实有’之对称。又作俗有、假名有。谓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存在。因缘所生之法,如镜花水月,无其实性...

假我

【假我】 佛教基本教理三法印之一,称‘诸法无我’。佛教以为,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

假和合

【假和合】 依赖因缘之聚集而形成,众缘离散即不存在。以无自性、非实有,故称为假和合。略称假合。...

假法

【假法】 与‘实法’相对而言。由因缘和合而存在者称假法,即有为法;非因缘和合之法为实法,即无为法。唯识学上...

净月

【净月】 净月梵名 Suddha-Candra,音译戍陀战达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与安慧同时。《成唯识论...

净天眼

【净天眼】 清净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卷十三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净天眼。’...

净色根

【净色根】 与‘浮尘根’对称。又名内根,亦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四大净色所造,经云:净色根...

净行者

【净行者】 又曰梵志。为修婆罗门行者通称。...

舍心

【舍心】 四无量心之一。弃舍一切而无著也。...

舍受

【舍受】 三受之一。三受,即内六根触对外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即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又作不苦不乐受、即...

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 三界九地之第五,第四禅天也。参阅‘九地’条。...

舍滥留纯识

【舍滥留纯识】 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为第二种观法。识有八种,各各有相、见、...

贪心所

【贪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贪是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

贪欲

【贪欲】 又称贪毒,略称为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与‘渴爱’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

贪缚

【贪缚】 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著,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故名贪缚。...

清净

【清净】 远离恶行之过失,远离烦恼之垢染,称为清净。...

清净识

【清净识】 第九庵摩罗识,旧译清净识。...

清辨护法空有之争

【清辨护法空有之争】 清辨梵名 Bhavaviveka、音译婆毗吠伽,南天竺人,与护法为同一时代人,他曾到...

眼根

【眼根】 眼根是眼识发生的地方,眼是能见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为十二处中的眼处,十八界中之眼...

眼识

【眼识】 是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八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以色境为所缘,随根立名,而名眼识,产生对色境的了别...

【执】 指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又称迷执、执著,不知五蕴和合产生人等众生,而妄执人我为实我...

执受大种因声

【执受大种因声】 声尘的三声之一。就是由人体所发之声,如口中所发之声,两掌合拍之声,此执受大种因声又称内声...

习所成种

【习所成种】 二类种子之一,为本性住种之对称。即种子由现行的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

习气

【习气】 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就是我人经常生起的思想及行为,其熏习于我人心中的习惯、气分、习性...

众生

【众生】 梵语萨埵 Sattva ,旧译曰众生,新译为有情。众生有多义,众人共生之义,如众多之法,和合而生...

众同分

【众同分】 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众者大众,同者相同,分者一部分。意谓与大众相同的一部分,如人与人同,...

【救】 因明学用的术语,双方辩论时,一方为了成立自已的论点,当一个论据被对方驳倒以后,另举出另外一个论据,...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修六度四摄等行,悉为救摄一切有情,令离生死...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的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涅槃、真如、...

第一识

【第一识】 阿赖耶识异名之一。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为第一识。...

第七所系

【第七所系】 第七末那识,依于为八识而生,且以第八识为缘,如唯识三十颂颂文:‘随所生所系’。即末那依阿赖耶...

【得】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得是成就不失的意思,依一切法造作成就者名为得。《百法明门论直解》说:‘得者...

得道

【得道】 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

【理】 指道理。即一切事物之存在、变化所准据之法则。此可分成四种: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理性

【理性】 理指始终不变的本具理体,性乃不待其他因缘,无始以来,法尔存在之本具因种。如以无常、苦、空、无我等...

理在绝言

【理在绝言】 谓真理超越言语思虑。或谓道理之存在,无法用言语说明。理,为‘事’的相对,为宇宙森罗万象之事法...

理唯识

【理唯识】 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经论...

粗相现行障

【粗相现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重障的第六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由于执著或染或净的粗相现行,它障碍...

虚空无为

【虚空无为】 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虚空非色非心,离诸质碍执著,其性无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这是以‘...

通达位

【通达位】 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的第三阶位。这是菩萨的见道之位,于十地的初...

偷盗

【偷盗】 十恶业之一。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业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

顶位

【顶位】 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明增,是...

杀生

【杀生】 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为十恶业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

教唯识

【教唯识】 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就能...

细意识

【细意识】 部派佛教大众部立细意识,《异部宗轮论》谓:大众部主张‘心遍于身’。窥基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中诠...

略陈名数支

【略陈名数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百法明门》,这是略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名数,以一...

粗陈体义支

【粗陈体义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大乘五蕴论》,这是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境事,而以...

掉举心所

【掉举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障碍禅定。《成唯识论》曰:‘云何...

惛沉心所

【惛沉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惛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碍轻安和智慧。《成唯识论》曰:‘云何...

牵引因

【牵引因】 唯识宗立十因之一。此为依习气依处而立。有漏、无漏的内种和麦、豆等外种,在未成熟位,牵引可爱或不...

密意

【密意】 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义:一、对于佛意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二、...

捺落迦

【捺落迦】 梵语 naraka。 音译那落、那落迦那罗柯等。即指地狱,含有闇冥、非行、不可乐之意。据《俱舍...

奢摩他

【奢摩他】 为梵语 camatha 之音译,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

陈那

【陈那】 印度佛教因明论的集大成者,公元五、六世纪时人。据说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婆罗门种姓。初习外道教旨,又...

勒那摩提

【勒那摩提】 梵名 Ratnamati、译作勒那摩提,又译作勒那婆提,意译宝意,中天竺沙门,北魏宣武帝正始...

梅光羲

【梅光羲】 近代著名唯识学家,为杨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字撷云,以字行。江西南昌人,清光绪六年(一八八○)出...

张克诚

【张克诚】 民国初年的唯识学者,最早在北京大学及中国大学讲授唯识的人。克诚原名炳桢、以字行。他是四川广汉人...

无分别心

【无分别心】 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

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 远离主观、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它的作用是直契绝...

无生法

【无生法】 谓真如之理,涅槃之体。以彼远离生灭故也。《楞严经长水疏》八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 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曰无生法忍。为三忍之《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

无色有

【无色有】 三有之一。无色界之果报实在,谓之无色有。...

无色界

【无色界】 又作无色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的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的天...

无自性

【无自性】 指一切有为法无实在之自体。又作无本性、无性。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故无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

无因外道

【无因外道】 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主张万物无因而生的外道。又称诸法无因宗、无因论师、此派论师以万物乃无因...

无我

【无我】 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

无住处涅槃

【无住处涅槃】 为四种涅槃之一,谓断所知障所显现的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

无没识

【无没识】 第八识十八名之一。《成唯识了义灯》卷四曰:‘无没识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无明

【无明】 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

无明支

【无明支】 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见‘...

无性

【无性】 指诸法无存在的实体。性者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此复有下...

无表色

【无表色】 指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

无表思

【无表思】 唯论宗之说。受戒之时,以第六识思心所隆盛之势力,于第八识熏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的功...

无表业

【无表业】 业体有表业无表业二种,旧云作业无作业。小乘有部以二业皆以实之色性为体,故复名之曰表色无表色,成...

无垢识

【无垢识】 阿赖耶识异名之一。此识有染净二分,从有漏种而生者,是染第八识;从无漏种而生者,是净第八识,阿赖...

无相中作加行障

【无相中作加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

无相唯识

【无相唯识】 十大论师中的难陀,于‘四分说’中是二分家,他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之说,立相、见二...

无染净真如

【无染净真如】 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所证,真如之体本无杂染,亦无清净。...

无记

【无记】 一切法的性质可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非善非不善法,因其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

无恚行

【无恚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修忍辱行,谦卑恭敬,于怨亲都能忍辱,称无恚行。见《...

无常

【无常】 无常指世间事物的生灭迁流,变化无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无常,谓彼诸行...

无欲

【无欲】 指无贪欲,亦指无多欲而言。...

无贪心所

【无贪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对于财色名利无贪著之心曰无贪。《成唯识论》曰:‘云何无贪,于有有...

无执受

【无执受】 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的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

无为

【无为】 无造作之意。为‘有为’的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无为法原是...

无为法

【无为法】 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无为法。《百法明门论》:‘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