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大地法

【大地法】 又称遍大地法。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的十种心识作用。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

大乘二种性

【大乘二种性】 修大乘菩萨行,必具足无漏菩提种子,此种子有二种,一为本性住种,一为习所成种。本性住种,是无...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 印度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本书著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全一卷,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唯识宗‘一本十支’的一种,又作略陈名数支,以一切法...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 略称法苑义林章,唐代窥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书中对于唯识教义的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全一卷。又称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译。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

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

【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 大乘起信论,历来为性宗所依的重要经论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净土...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内容分为本事分...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凡十六卷。又称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

大菩提

【大菩提】 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

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 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识行者,在第十法云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即证得佛果时,此时第八...

大种

【大种】 指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故称能造之大种、能造四大。分...

大随烦恼

【大随烦恼】 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

士用果

【士用果】 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异熟、离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

口业

【口业】 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

上根

【上根】 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

下地

【下地】 此有三种解释: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二、菩萨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称上地、下...

下乘般涅槃障

【下乘般涅槃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五种。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厌离生死,乐趣涅槃,就像小乘...

小随烦恼心所

【小随烦恼心所】 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小随烦恼心所有十种,曰忿、...

五八识

【五八识】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前五识与第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

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此乃明菩萨修行的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的,其名数为:一、十信心,即信心...

五上分结

【五上分结】 指顺益上分界的五种结惑。全称五顺上分结。结为系缚、烦恼之义。于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种结。五...

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 指顺益下分界的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全称五顺下分结。即三界中的下分界(欲界)之...

五心

【五心】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曰五心。即:一、率尔心,...

五因

【五因】 以地、水、火、风等四大种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其因与果之间具有五种关系,为:一、生因:...

五同缘与不同缘意识

【五同缘与不同缘意识】 第六意识分为明了意识与独头意识两类。明了意识又称五俱意识,此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同缘意...

五地断障证真

【五地断障证真】 十地中难胜地的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乘、缘觉乘...

五作业根

【五作业根】 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指数论学派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一、舌根,又...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这是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识宗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

五位无心

【五位无心】 无分别识之生起,称为无心位。此指意识暂时间断,不起现行。《唯识三十颂》颂文曰:‘意识常现起,...

五见

【五见】 又作五染污见、五利使。指在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心所,开为五种。此五种为:一、萨迦耶见:译曰身见,...

五利使

【五利使】 即是五染污见。利使,是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的总称。五利使,...

五戒

【五戒】 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 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

五法

【五法】 又称五事。《入楞伽经》卷七所载,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在唯识学上,‘五法三自性,八识...

五法三性相摄

【五法三性相摄】 五法,指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二者之间的...

五法事理唯识

【五法事理唯识】 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为唯识。这是大乘...

五知根

【五知根】 谓五种能知之根。为数论二十五谛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声、触、色、味、香之五种根。指耳根、皮...

五取蕴

【五取蕴】 取者烦恼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又就取蕴...

五受

【五受】 五受即五种觉受,随触的领纳分为五种。即:一、苦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不悦之受。二、乐受:谓与前五识...

五苦

【五苦】 五苦指五种苦恼,而经论所载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的五趣之苦,为: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

五相

【五相】 此有二种解释,一者天人的五种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 此为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由粗至细,总有五重。《成唯识论》曰:‘遍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

五根

【五根】 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

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 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一者五俱意识,二者不俱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明了所...

五眼

【五眼】 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

五教十理

【五教十理】 唯识宗为证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举出五种教证及十种理证。大乘佛教主张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一切小...

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 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五部大论,此五部大部论即...

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 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

五钝使

【五钝使】 五利使的对称,两者合称十使。即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贪、嗔、痴、慢四种,是迷...

五遍行心所

【五遍行心所】 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作意、受、...

五义平等

【五义平等】 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即王所相应,共有五种意义,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

五种因力

【五种因力】 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四大,有五种因力,依此五种因力能造作种种色法,故称为能造四大。此五...

五种性

【五种性】 又作五种性、五种种性。唯识宗立论,谓一切众生之机类,有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的性质与素性,此系由阿赖...

五种唯识

【五种唯识】 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以五种六门赅摄一切经论中的唯识,此五种唯识是:一...

五境

【五境】 又名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法,指为五根所取的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即:色境...

五蕴

【五蕴】 是世间五类现象的总称。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

五识

【五识】 即五种心识。唯识宗立八心王,前五识为眼、耳、鼻、舌、身,这是有情的五种感觉器官,是依于眼等五根,...

五识王所相应

【五识王所相应】 前五识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应。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个,即《八识规矩颂...

五识所依

【五识所依】 识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识之生起有四种依,若缺任何一种,五识则不生起,此四种依为:一、同境依...

五识料简

【五识料简】 作为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是五种感觉器官,它依于色根,缘于色境,分析其特性如下:一、前...

五识得名

【五识得名】 前五识的名称,有随根立名和随境立名两种意义:一、随根立名,随所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

五识缘境

【五识缘境】 五识缘境,各不相同,眼识所缘者为色境,耳识所缘者为声境,鼻识所缘者为香境,舌识所缘者为味境,...

不生

【不生】 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涅槃经》...

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 此是‘生灭’的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以表示之。如《般若心经》形容...

不生断

【不生断】 三断之一。烦恼尽时,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断灭也。此谓之不生断。...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 又作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

不可爱

【不可爱】 《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

不正知心所

【不正知心所】 唯识宗所立五十一位心所之一,指误解所观之境的精神作用,为八大随惑之一。不正知能障蔽正知,以...

不同缘意识

【不同缘意识】 不同缘意识,指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且为五识所依,然而以其具有自在攀缘的作用,故可广缘十八界...

不共中不共业

【不共中不共业】 四变句之一。如个人身体的内根(胜义根),只供自己所用,他人不共用,曰不共中不共业。参阅‘...

不共中共业

【不共中共业】 四变句之一。不共中共业者,个人身体的外根(浮尘根),虽是个人所独有,但他人(如夫妻)亦可共...

不共相

【不共相】 又作自相,为‘共相’的对称。指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报。正报的亲因缘种子称为...

不共无明

【不共无明】 ‘相应无明’之对称。又作独头无明。即与其他贪等本惑不相应而起的无明。在俱舍宗,与贪等十随眠不...

不共业

【不共业】 为‘共业’的对称。指有情各自依自身所感的善恶业。反之,众生共通的业因称为共业,能感自他共同受用...

不共种子

【不共种子】 为‘共种子’之对称,又作不共相种子。指能变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种子。即五根种子。五根的胜义根不通...

不妄语

【不妄语】 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不妄语...

不同缘意识

【不同缘意识】 为同缘意识的对称。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缘其他异境,称不同缘意识。参阅...

不住大涅槃

【不住大涅槃】 为四种涅槃之一,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的深智,于二者无有...

不邪淫

【不邪淫】 邪淫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业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的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的女性行淫,又...

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成唯识论》曰:‘悔、眠、寻、伺于...

不定种性

【不定种性】 为唯识宗所立众生五种种性之一。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

不和合性

【不和合性】 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诸法因缘乖离,不相和合。如冰炭不可同炉,熏莸不...

不两舌

【不两舌】 为两舌之相反,十善业之一。谓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参阅‘十善业’条。...

不放逸心所

【不放逸心所】 唯识宗五十一心所有法之一,为放逸的相反,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善法者。俱舍宗谓放逸系与一切...

不相违因

【不相违因】 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指三界诸法中,能某一法之生、住、成、得等状态不起障碍作用者,均为该法之不...

不相应行料简

【不相应行料简】 不相应行为五位百法的第四位法,在唐代普光的《百法明门论疏》中,于诠释不相应行法之后,有云...

不信心所

【不信心所】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

不害心所

【不害心所】 不害,指不杀、伤一切生物。乃印度宗教、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在唯识宗中,为心所有法的十一善心所...

不俱意识

【不俱意识】 唯识宗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不俱意识,是不...

不退住

【不退住】 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七位,又作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

不杀生

【不杀生】 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乃十恶业之一,亦为五戒之一,八戒之一, 十戒之一。依《大智度论...

不偷盗

【不偷盗】 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为十恶业之一, 亦为根本五戒之一。不偷盗为偷盗之反,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

不动地

【不动地】 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萨,无漏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

不动灭无为

【不动灭无为】 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这是色界四禅的禅定。行者修持禅定,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

不恶口

【不恶口】 恶口为十恶业之一,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不恶口为恶口相反,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善业’条。...

不善

【不善】 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即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

不绮语

【不绮语】 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词,为十恶业之一。而不绮语为绮语之相反,为十善业之一...

不增不减真如

【不增不减真如】 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八地断作加行障所证,此真如断染不减,得净不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