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醯罗山

醯罗,梵名 Hila。位于北印度乌仗那国之佛教圣地。相传系释尊过去世为听闻半偈法而舍身之处。北本大般涅槃经...

醯罗城

醯罗,梵名 Hidda 或 Hila。为北印度那揭罗曷国之都府名。又作佛头骨城。以供奉佛顶骨而闻名。或谓释...

镰仓大佛

日本最古之阿弥陀佛坐像。座落于镰仓长谷高德院(净土宗)。大佛曾多次改铸,初为八丈余木像,遭大风损毁,复改铸...

坏劫

梵语 sajvarta-kalpa。为成、住、坏、空等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间,世间转趋坏灭之时期。此...

坏法不坏法

为成就阿罗汉果之二种法;此系依所观想之境而立其名。坏法,即修不净观时,以假想之慧,就自身及所爱之人次第疾修...

坏苦

梵语 viparināma-duhkhatā,巴利语 viparināma-dukkha。为行苦、坏苦、苦...

坏衲

其义有二:(一)指坏色所成之衲衣。坏色(梵 durvarnī,巴 dubbanna ),即避用青、黄、赤、...

坏道沙门

又作污道沙门。为四沙门之一。沙门,为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坏道沙门,指沙门中违犯禁戒、染污佛道而无惭愧心之伪善...

坏驴车

指弊驴所驾之坏车。与法华经中“大白牛车”相对称。天台宗说十乘观法,谓不具足能观之十法与所观之十境,则无其功...

庞居士不昧本来人

禅宗公案名。乃唐代庞居士与马祖道一禅师针对“不昧本来人”一语之机缘对话。本来人,指吾人本即清净之自性,与“...

庞居士好雪片片

禅宗公案名。系唐代庞居士就眼前所下之雪,对全禅客一再击掌激发之故事。碧岩录第四十二则(大四八·一七九中):...

庞居士语录

凡三卷。唐代庞蕴撰,于頔编。明崇祯十年(1637)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卷上辑录庞蕴与马祖、石头、丹...

庞蕴

(?~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庞翁。衡阳(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慕内法。贞元(785~80...

庐山十八贤

又作莲社十八贤。东晋太元十五年(390),慧远至江西庐山东林寺创白莲社,与道俗一百二十三人共修念佛,后世称...

庐山衣

为日本净土宗所用之法衣。以其纽条细而长,故又称威仪细。此衣为安陀会(即五条衣)之变形,于行脚、作务时穿着,...

庐山流

为我国净土教三流之一。即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所弘传之净土教派。又作慧远流、白莲社念佛门。慧远于孝武帝太元...

庐山记

凡五卷。宋代陈舜俞着。书成于熙宁五年(1072)。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系有关庐山白莲社之净土教及著名...

庐山莲宗宝鉴

凡十卷。元代普度编。又称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莲宗宝鉴。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南宋...

庐奚多河

梵名 Rohinī,巴利名同。又作卢醯寗河。流经释迦族(巴 Sakkā)与拘利族(巴 Koliya)间之河...

庐陵米价

禅宗公案名。又作青原米价。据景德传灯录卷五载,有一僧问六祖慧能之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大五一·二四○下):“如...

怀玉

(一)(?~742)唐代净土宗僧。丹邱(浙江宁海)人,俗姓高。住台州(浙江临海)涌泉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

怀兔

(一)梵语 ?a?in。月亮之异称。印度民间俗信月中有兔,故以怀兔称之。依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斯国条载,传...

怀信

(1280~1357)元代临济宗僧。浙江奉化人,俗姓姜。号孚中。十五岁依法华院子思出家,受具足戒于五台山。...

怀胎喻

据出曜经卷十五利养品下载,调达比丘染着世利,以其神通,受阿阇世王太子之供养,世尊遂以此警诫诸比丘,并以芭蕉...

怀迪

唐代僧。循州(广东惠阳东北)人。生卒年不详。初住罗浮山南楼寺,博通内外典籍,并就梵僧学梵文。神龙二年(70...

怀海

(720~814)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福州长乐(福建)人,俗姓王(一说姓黄)。以师之后...

怀素

(一)(634~707)唐代律僧。京兆(陕西西安)人,俗姓范。自幼聪敏,器度宽大。十二岁礼玄奘出家,专承经...

怀问

北宋入竺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据景祐新修法宝录卷十六至十八载,师于天禧元年(1017)十月、天圣元年(1...

怀深

(1077~1132)宋代云门宗僧。寿春府(安徽)六安人,俗姓夏。字慈受。世称慈受禅师。十四岁剃发。崇宁(...

怀恽

(一)(640~701)唐代净土宗僧。高宗时,求天下贤能,于总章元年(668)梦见师,乃降诏召请,师固辞,...

怀感

唐代净土宗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初居长安千福寺,学唯识与戒律,博通经典,而于净土念佛之义未能生信。后谒善...

怀灵

又作有情。犹言含识,即怀抱灵识之义。大唐西域记序(大五一·八六七中):“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参...

攀缘

梵语 ā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

攀觉

攀缘觉知之意。谓散乱之心于外境攀缘觉知。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七下):“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

旷劫

旷,乃久远之意;劫(梵 kalpa),乃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谓久远之时期,即无穷尽之彼时。碧岩...

旷野城

乃位于古印度摩竭陀与憍萨罗二国间之大城。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载,彼处原为大旷野,有五百群贼常杀害...

旷野神

梵名 ātavika 或 ātavaka。音译阿吒薄俱、阿吒婆拘。又作旷野鬼神、旷野鬼、旷野夜叉。林人、林...

烁迦罗

梵语 cakra,巴利语 cakka。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例如梵语之 C...

犊子部

梵名 Vātsī-putrīyāh,巴利名 Vajji-puttaka。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跋私弗底梨与...

犊牛前身

南泉、沩山等禅宗宗匠,皆言“老僧百年后,成一头水牯牛去”。盖牯牛为牝牛,或指去势之牡牛;藉以讽刺今日之禅师...

兽主外道派

梵名 Pā?upata。印度教湿婆派之一。广义而言,为别于湿婆悉檀派(梵 ?aiva-siddhānta)...

瓣香

香之形状似瓜瓣,故称瓣香。意即一片一炷之香。又作一瓣香、香一瓣。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大四八·一一一五中):“...

梵语 moha, mū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

痴水

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故称痴水。反之,清净之智慧,譬如清水,称为智水。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十...

痴定

据观音玄义卷上载,仅有禅定而无智慧,称为痴定。反之,仅有智慧而无禅定力,则称为狂慧。痴定之行者,犹如盲儿骑...

痴禅

(一)愚痴禅之意。又作痴室。乃斥禅者但事默然空坐,心地未开之禅定。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一(大四八·三九九下)...

稳密田地

谓远离一切差别、相对,入于平等一如、安稳亲密之境地。即大悟者之境地。[信心铭夜塘水卷上] p6669...

梵语 grantha。系属、系缚之意。即将众生束缚于迷惑之世界,使不得自由者。为烦恼之异名。三界之烦恼能将...

系念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

系珠喻

法华七喻之一。又作衣珠喻、衣内明珠喻。即衣里系有宝珠而自不觉知,仍四处奔走求衣食,比喻有大器者却甘作小智之...

系着

即一心系于事物而执着不离。凡夫执著于名闻利养资生之具,犹如为魔所束缚,若不执着,则脱离魔缚。[杂阿含经卷三...

系业

指系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善恶业。大乘义章卷七“三界系业义”谓系业有四义:(一)就业体而言,有漏之...

系缘

谓心广于世间诸事物悬系思索。反之,一念乃一思而止。摩诃止观卷一上(大四六·一下):“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

系缚

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

系观世音应验记

全一卷。南朝陆杲(459~532)撰。本书在中国已散佚不传,今日本京都青莲院所存者为镰仓中期之古写本。日人...

系驴橛

即指路边系缚驴之木棒。禅家转喻学人虽领得一句一棒之玄机,然若执著于一语一句,则反受其拘束系缚,欠缺活用之机...

绳床

梵语 pītha,巴利语同。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坐床、坐禅床、交椅、胡床、交床。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

绘佛师

日本佛教美术用语。又作绘师、绘画师、佛画师。平安中期以降,对佛画专家之称谓。据初例抄卷上载,绘佛师之列入僧...

绘卷

日本佛教美术用语。指由文字与相关绘画配合而成之卷本。又称绘词。凡本尊之奇瑞、高僧传记、寺院缘起,均可为绘卷...

绘图本

印度贝叶本佛典之夹板里与西藏纸本佛典之首尾页上,绘有佛、菩萨、天部等画像者,称绘图本。另于敦煌出土经书中亦...

罗什曼那

梵名 Laksmana。又作罗奇曼。即印度史诗罗摩耶那主角罗摩(梵 Rāma)之弟,为印度教罗摩派崇拜之英...

罗什塔

又称倒影塔。位于甘肃武威城内。相传系前秦苻坚之国师鸠摩罗什往中原时,途经武威之译经处,罗什前后在此宣扬佛法...

罗皂衣

皂,即黑色,三种坏色之一;此黑色为浅赤深黑之色,或混杂青黑、紫黑、赤黑之不正色。指以黑色丝织品所作之禅衣。...

罗刹

梵语 rā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

罗刹天

罗刹,梵名 Rāksasa,一作 Nairrtī,音译作涅哩底、涅哩帝、祢哩底。即密教之罗刹主天,鬼王之名...

罗刹日

为凶日之名。谓若于是日举作百事,必有殃祸。据宿曜经卷下载,罗刹日有七,即:(一)太阳直日,于此日,月与“冒...

罗刹国

梵名 Rāksasī-dvīpa。为食人罗刹所居之处。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

罗迦陵

籍贯、生卒年不详。上海著名英商哈同之夫人。由于受康有为、章太炎、狄楚卿等人之影响,致力兴办佛教事业。曾独资...

罗悟空

(1442~1527)为明清时代民间宗教无为教之开祖,其后我国东南一带之斋教龙华派亦推之为开祖。山东即墨牢...

罗时宪

(1914~)广东顺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9)及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部(1941)。历任...

罗浮山

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长二八○余公里,高峰四百余座,为岭南名胜,寺院道观颇多。此山以瑰奇...

罗曼那派

巴利名 Rāmaa-nikāya。又称蓝曼匿派、蒙族派。为锡兰三大佛教派别之一,属南传上座部佛教。一八六四...

罗婆

梵语 lava。又作腊缚、罗预、罗予。为印度计量时间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一二○刹那(梵 ksana)...

罗婆醯陀树

印度古代之树名。据四分律卷十二载,佛陀曾禁止比丘炒食罗婆醯陀之种子,若犯者,即得突吉罗罪(轻垢罪)。上记四...

罗湖野录

凡二卷。宋代僧晓莹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二册。师为大慧宗杲之法嗣,壮年历游丛林,晚年归憩江西临川之罗湖,结湖...

罗云

(一)指罗睺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参阅“罗睺罗”6681) (二)(542~616)隋代僧。荆州府松滋...

罗聘

(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人(一说歙县)。字遁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为扬州八怪之一。幼年...

罗汉堂

指安置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之堂宇。中国自北宋始,即盛行于禅、天台诸宗。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载,北宋熙宁十年(10...

罗汉鞋

僧鞋之一种。即僧众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分外,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

罗汉讲

即赞叹罗汉之德,举行供养之法会。又作罗汉供、罗汉会、罗汉拜。为四座讲之一。供养罗汉之缘起,依佛祖统纪卷三十...

罗网

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此名称见于诸经典,如...

罗摩

梵名 Rāma。(一)系古印度大叙事诗罗摩耶那(梵 Rāmāyana)之主角。为憍萨罗国(梵 Kau?al...

罗摩伽

意译入法界。即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梵语音译。罗,远离垢染之义;摩,转变之义;伽,一合之义。谓远离垢染,转向净法...

罗縠

(一)指丝织之罗布与绉纱,为天人作衣之材料;转喻微细烦恼。 (二)谓菩萨之见佛性,犹如隔罗縠见物,虽极细薄...

罗斋

禅林用语。又作啰斋、逻斋。即巡游四方行乞,接受施主斋食之供养。为托钵、行乞、乞食之异称。罗同逻,巡逻之义,...

识藏

指如来藏。真如之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赖耶识,能变现一切万法,故称如来藏为识藏。楞伽经卷四(大一六·五一○...

证智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二中):“证...

镆耶剑

禅林用语。又作莫邪剑。原为古代之名剑。盖“莫邪”乃吴(一说楚,或谓韩)之著名铸剑匠干将之妻子。夫妻二人为协...

关棙子

禅林用语。又作关[木*隶]子。关,关要、关卡;棙,键、钮。原为门锁、门闩、机轴等意。引申为关键;在禅宗,转...

又作[艹/(月*曷)]。(一)指戒腊、法腊。为比丘受具足戒后之年数。比丘出家之年岁与世俗不同,系以受戒以后...

腊八

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依北传佛教说法,该日为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纪念日。腊,原为我国年末之祭祀名,我国夙以...

腊八粥

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腊次

又作[艹/(月*曷)]次。指法腊之次第。即依受具足戒年数多寡而定之席次。此外,依戒腊指示众僧席次之木牌,称...

腊佛

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夏安居最后之日),设百味饮食献供于佛者,称为腊佛。当日供养佛、菩萨之糕饼,即称腊饼。(参...

腊满

指年事较长、法腊最胜之僧侣。与“长老”一语同为比丘之敬称。此外,指学道之年龄最长者,称为腊高;即法腊、戒腊...

藕孔

指莲藕中之管状孔。据杂阿含经卷十六载,阿修罗与天帝争战,阿修罗大败,四军(象车、马军、车军、步军)尽退入一...

藕丝

指莲之花梗与地下茎折断后牵连之丝状物。如以断除迷理与迷事之惑而言,则以藕丝比喻迷事之惑。盖于见道可断之迷理...

药叉持明

梵名 Yaksa-vidyā-dharah。持明仙之一。位于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南门之东方,为增长...

药山升座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药山惟俨禅师升座说法示众之公案。从容录第七则(大四八·二三一中):“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

药山惟俨

(751~834)唐代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