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继业

北宋入竺僧。陕西耀县人,俗姓王。居洛阳天寿院。乾德二年(964),宋太祖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

继灯录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永觉元贤(1578~1657)着,清顺治八年(16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

藻井

我国古代建筑样式之一,佛教建筑亦采用之。又称绮井、承尘、天花板。即于建筑物内顶棚凹进部分雕刻或彩绘藻纹等图...

蔼吉支鬼

又作蔼吉鬼。为起尸鬼,即受咒力控制而杀人之鬼。使用咒力,令起尸鬼杀人之法则称为毗陀罗,故此类起尸鬼又称毗陀...

芦叶达磨

由菩提达磨托身芦叶渡扬子江之故事,而有所谓“芦叶达磨”之绘图。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于梁普通元年(520)来华,...

苏伐刺拏瞿呾罗国

梵名 Suvarna-gotra,巴利名 Suvannagotta。意译为金氏国。大唐西域记卷四(大五一·...

苏合香

(一)梵语 turuska。音译作都卢瑟迦、突缩迦、杜鲁瑟剑。又作酥合香、合诸香草。为烧香用之香料,或为药...

苏我马子

为六世纪日本敏达天皇之大臣,乃日本佛教史中极力护持佛教之重要人物,曾协助敏达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推古...

苏怛罗

梵语 sūtra,巴利语 sutta。又作苏多罗、素呾缆、修多罗。(一)意译为綖、线。即通贯于物,使之连缀...

苏拉派

苏拉,梵名 Saur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沿袭雅利安人古来所行之太阳(梵 Sūrya)崇拜,并受一世纪左右...

苏油

梵语 ghrta。又作酥油。略称酥,或苏。系由牛乳所提炼之油,或食用,或涂身用。为药物之一种。据十诵律卷二...

苏门答腊

梵名 Sumarra,为 Sumutra 之转讹。又作苏门答剌、须文答剌、须文达那。位于印尼诸岛中大巽他群...

苏陀

梵语 sudhā。又作酥酡、修陀、须陀。意译作甘露。由树汁液而成之食,为天上之食物。瑜伽师地论卷四载,有食...

苏陀夷

梵名 Sudāya 或 Sudāna,巴利名 Sudāyi。佛陀弟子,为古印度舍卫国王旃陀越之子。又作须陀...

苏陀扇陀

梵语 sudhasyanda。良药名。传说病人眼见此药,各种疾病即得痊愈。[大智度论卷六] p6783...

苏剌佗国

苏剌佗,梵名 Surāstra。又作苏剌吒。西印度古国名。隶属伐腊毗国。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载,该国居民殷盛...

苏息

扶苏休息之意。天台宗于所判立之五时中,谓第五之涅槃时,先随顺权机,追说华严、鹿苑、方等、般若等前四教之当分...

苏息处

(一)巴利语 assāsaniyā dhammā。又作稣息处。意指安慰之方法。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大二·二九...

苏婆利师部

梵名 Suvarsaka。意译善岁部。又作苏跋梨沙柯部、柯尸悲与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亦为五部律之一。据异...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梵名 Suvāhu-pariprcchā。凡三卷。唐代输波迦罗译。略称苏婆呼童子经、苏婆呼请问经、苏磨呼经...

苏婆胡菩萨

苏婆胡,梵名 Subāhuh,意译妙臂。又称苏婆呼菩萨、苏波胡菩萨。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第二...

苏婆师多

梵语 subhā?ita。意译妙语。乃赞称经典甚深微妙之语。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印度僧众诵经,先取经意...

苏婆诃

梵语 svāhā。乃真言、陀罗尼结句之语。又作僧婆诃、塞嚩诃、沙婆诃、莎缚诃、萨婆诃、娑婆诃、娑嚩诃、娑嚩...

苏悉地法

又作苏悉地羯罗。意译作妙成就法。即根据苏悉地羯罗经所修之秘法。为日本台密所立三部大法之一。苏悉地(梵 su...

苏悉地院

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十二大院之一。位于西方第三重,即虚空藏院下方。苏悉地(梵 susiddhi)为妙成就...

苏悉地经

梵名 Susiddhikara-mahātantra-sādhanopāyika-patala。凡三卷。唐...

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

据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一载,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即:(一)精进,谓入真言门之菩萨应先发菩提心,被慈悲之甲胄,于...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

凡三卷。唐代善无畏译。又作苏悉地供养法。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记述苏悉地经供养持诵之法,其内容包括赞叹法、...

苏悉地羯罗菩萨

苏悉地羯罗,梵名 Susiddhikara。意译妙成就业者。又作苏悉地伽罗菩萨。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虚...

苏悉地灌顶

指依苏悉地羯啰经而修之灌顶。行此灌顶时不另建坛场,仅面授密印。所授印明即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

苏轼

(1036~1101)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自号东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并擅书画。开词中豪放之一...

梵语 skandha,巴利语 khandha。音译塞建陀。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

苏槃多

梵语 subanta。又作苏漫多、苏曼多。为“丁彦多”之对称。指梵语中名词、形容词等语尾变化之语。即依八转...

苏蜜

苏,梵语 ghrta,音译伽里多,谓以酪精制者;有生苏、熟苏之别。蜜,梵语 madhu,音译摩度,谓蜂采花...

苏摩

梵名 Soma 之音译。又作素摩。印度婆罗门教之酒神名,为苏摩酒之神格化。苏摩原为一种蔓草,摘其茎以石压榨...

苏摩浮帝

梵名 Soma-bhūti。为古印度王舍城贤护长者之子。又作苏摩浮抵。意译真月。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昔佛...

释迦大钵印

略作钵印、如来钵。钵乃诸佛大仙之宝器,释迦如来特以之为三眛耶形,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以此为一菩萨,列于释迦院...

苏摩祭

梵语 somayaja。印度婆罗门教将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而举行之大型祭祀。始于吠陀时代。祭祀时须有四位祭...

苏楼波天子

苏楼波,梵名 Surūpa。意译妙色天子。据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赞叹品载,佛于宣赞胜天王般若时,苏楼波天...

苏卢都诃

咒名。意译作梵音决定。七佛所说大陀罗尼神咒之一,乃惟越佛所说。此咒能治一万八千病,禳除日月失度、风雨失时、...

苏频陀

梵名 Subinda。为十六大阿罗汉中之第四位。与七百位罗汉眷属共住于北俱卢洲,护持正法,饶益有情。或即...

苏啰多

梵语 surata。(一)又作苏喇多。意译为妙适、妙住、妙乐。男女交媾之娱乐,称为苏啰多;转指金刚萨埵之内...

摄嚩

梵语 ?ava。称死亡不久而尚未腐坏之尸体。慧琳音义卷三十五(大五四·五四二上):“摄嚩者,唐云新死人,未...

蕴不摄无为

蕴不含摄无为法之意。蕴具有积集性,非积集性者,蕴即不摄;而无为法非积集性,以义不相应,故不摄于蕴之中。俱舍...

蕴能

宋代僧。眉州(四川)人,俗姓吕。号慧目。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博究经典。年二十二,校书于村落,偶阅禅册,似...

蕴处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阴入界,或作阴界入。通称为三科。为诸法分类之名目。 有关于三科之由来,据俱...

蕴落

蕴,积集之义。蕴落即谓五蕴之聚合犹如人之集居于聚落。释摩诃衍论卷一(大三二·五九五中):“四者厌患最,已过...

蕴聪

(965~1032)宋代临济宗僧。广东南海人,俗姓张。出家后,参礼百丈道常,继之参礼首山省念,大悟。后历参...

蕴识

蕴蓄心识之意。与“含识”同义。即指有情众生,以一切众生皆蕴蓄心识之故。大唐西域记序(大五一·八六七中):“...

蕴魔

梵语 skandha-māra,巴利语 khanda-māra。又作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为四魔之一...

(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

觉了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七下):“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

觉人

指觉悟佛道之人,即彻见佛性之修学佛道者。顿悟入道要门卷上(卍续一一○·四二六上):“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

觉力

(1881~1933)福建厦门人,俗姓林。年十九礼鼓山涌泉寺万善和尚披剃,名复愿,字圆通,号觉力。尝亲近本...

觉天

梵名 Buddhadeva。音译佛陀提婆、勃陀提婆。为说一切有部之学者,婆沙会四大论师之一。主张过去、现在...

觉心

(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

觉心不生心

日本真言宗判教所立十住心之第七。即觉知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之位。指三论宗所立八不中道之境界。不生,即含有...

觉支

梵语 sajbodhyavga,巴利语 sajbojjhavga。又作觉分、菩提分。觉,指菩提、开悟;支,...

觉王

觉者之王。又作觉皇、觉帝。为佛之敬称。佛圆满觉悟一切诸法之真性,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义。以其为觉行圆满...

觉他

佛陀所具三觉之一。谓佛之大悲具有觉悟一切众生之德。即自觉之外,又说法开悟众生,使脱离生死之苦。(参阅“三觉...

觉母

又称佛母。(一)指般若菩萨。此菩萨乃三世诸佛觉悟之母,故称觉母。般若心经秘键(大五七·一一上):“觉母,梵...

觉生寺

位于北平安定门外。俗称大钟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敕建,其建筑式样颇异其他诸寺,尚保有明初建筑之风格。...

觉光

(1919~)东北辽宁人,俗姓谷。自幼茹素,不沾荤腥。十岁依鄞县(浙江)天童寺清一和尚出家,十一岁于天童寺...

觉行

指自觉觉他之行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称为佛。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觉行穷满,故名为...

觉位

正觉之位。即指成佛之果位。 p6797...

觉岸

(一)迷譬如海,觉犹如岸,破迷而开悟,即称为登觉岸。即一般所谓之涅槃、彼岸。 (二)(1286~?)元代僧...

觉性

(1575~1660)李氏朝鲜时代僧。俗姓金。字澄圆,号碧岩。九岁丧父,师事雪默,十四岁出家。后随浮休善修...

觉者

为梵语 buddha 之意译。又作觉、知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别,自彻真源,开显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觉...

觉卧佛

觉卧,西藏语意为王子,用以称释迦牟尼,取净饭王子之意。相传以释迦牟尼佛十二岁时之身量造像,唐文成公主曾携之...

觉城

(一)觉悟之心,众惑不能入,犹如城垣能御外敌,故以之为譬。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一切诸众生,皆由执...

觉苑

(一)指佛所居之净土。又喻指心。僧清珙闲咏诗:“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二)辽代僧。山西人。...

觉悟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又六十华严经...

觉悟智

即佛智。以佛智能了达诸法,故称觉悟智。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一(大一八·三四一中):“为一切金刚...

觉海

(一)指悟界。觉性甚深,湛然如海,故称觉海。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上):“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

觉坚

六坚法之一。谓觉了之坚固。即指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为中道,其觉了坚固,无能毁坏。[三藏法数卷二十六]...

觉策

醒觉警策之意。谓醒觉妄心,警策烦恼。[摩诃止观卷四上] p6798...

觉华

(一)为佛名。据大智度论卷四十载,华积劫时,佛皆号觉华。 (二)比喻真觉。觉,即智慧。智慧之开,如华盛开,...

觉雄

佛之尊称。又作世雄、梵雄。于觉道有大威猛力之英雄,故称觉雄。明觉禅师语录卷五(大四七·六九八中):“自西自...

觉圆

(1244~1306)南宋僧。西蜀(四川成都)人。号镜堂。日本临济禅镜堂派之祖,该派为临济禅二十四派之一。...

觉意三昧

谓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即天台宗所立四种三昧中之非行非坐三昧,于四种三昧中最为重要...

觉猷

(1053~1140)日本天台宗画僧。京都人。初名显智,别称鸟羽僧正、法轮院僧正。师事园城寺觉圆,究显密二...

觉运

(953~1007)日本天台宗僧。京都人。为檀那流之祖师。又称檀那僧都、檀那僧正、檀那院先德。出家于比睿山...

觉道

(一)指正觉之道。又作觉路。即觉证成佛之大道。与“菩提道”同义。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一九下):“始在佛...

觉道支

指七觉支与八正道支。为帮助觉悟、趣向涅槃之正确方法或途径。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

觉满

觉行圆满之略称。指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

觉剑

形容觉悟之力,能破邪执,故以剑比喻之。此外,类似之比喻如形容佛之妙觉果德,犹如高山,称为觉山;形容觉性圆融...

觉德

(一)佛陀入灭后,正法住世时之一持戒比丘名。据大般涅槃经卷三载,此比丘有徒众甚多,能作师子吼,广说九部经典...

觉树

(一)又作佛树、道树。特指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因佛陀于摩揭陀国佛陀伽耶之毕波罗(梵 pippala)树下证...

觉禅钞

凡一二八卷。又作百卷钞、小野百卷钞、净土院钞。为日本真言宗僧觉禅所著。本书共分诸佛部、佛顶部、诸经部、观音...

觉触

觉,觉知;触,接触。由接触而认识之意。又坐禅时,触机缘而感得自心之真实体,亦称觉触。[莹山和尚传光录第四祖...

觉观

新译作寻伺。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

觉观三种发相

粗思为觉,细思为观。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者有三种觉观发相,即...

续灯存

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

(一)梵语 spar?a,巴利语 phassa。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七十五法之一...

触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属于十七种国土庄严之一。谓庄严极乐净土之种种珍宝皆悉柔软,能令触者得胜乐功德。出于...

触光柔软愿

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远离罪恶、身心柔软。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三愿。又作光明摄益愿、蒙光...

触地印

梵语 bhūmispar?amudrā。又作触地契、破魔印、惊发地神印、能摧伏印。乃表降魔之印契。其印相为...

触衣

不净之衣。指直接接触肌肤或床之衣类,如裙子、内衣、袜子等。禅苑清规卷一装包条(卍续一一一·四三九下):“后...

触事而真

又作即事而真。事,谓事象、现象。即所有生灭差别现象界之事物皆是常住真实之真理。此系隋唐时代佛教之基本概念。...

触金刚菩萨

触金刚,梵名 Kelikila-vajra,音译髻离吉罗金刚、髻利吉罗金刚、计里计罗金刚。又作金刚喜悦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