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转变

转化变异之意。(一)即泛指诸法的转化变易之相。盖转变说(梵 parināma-vāda)与积集说(梵 ār...

医子喻

法华经所说七种譬喻之一。又作医师喻。某良医因事至他国,其诸子误饮毒药;迨父还,取好药济诸子,诸子有尚未失心...

医方明

梵语 cikitsā-vidyā。又作医明、医方论(梵 cikitsita)。五明之一。系古印度解说有关疾...

医王

(一)佛菩萨之尊称。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故以良医为喻,而尊称为医王。盖凡夫自无始以来,因烦恼之故,沉...

医喻经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容以世间良医具有四法成就比喻如来以四谛法疗治众生诸病。世之医王所具...

罗睺罗跋陀罗

梵名 Rāhulabhadra。略称罗睺罗多、罗睺罗。为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罗国人,姓梵摩。与龙树为同...

锁口

言语所不及,称为锁口。又佛法甚深之妙理,非言语所能说明,称为锁口诀。虚堂录卷四(大四七·一○一八上):“遂...

锁喃嚷结

明代僧。西域人。出家于高昌国答辣法藏寺,师事无上法王圆通至胜佛之弟子嘛喝宝利。后来中国,因钦仰明宪宗之国师...

锁龛

禅林丧葬仪式。又作盖棺。即死者遗骸纳棺加盖封闭之仪式。亡僧入殓前,棺自寝堂移至法堂,延请僧众为作佛事,事毕...

镇守

又作镇主。指守护寺院等之神祇。印度自古即有此类神祇,如四天王等。于中国,伽蓝守护神、土地神乃保护寺院建筑或...

镇国道埸

修仁王护国法,为祈愿镇护国家所建立之念诵道场。又称镇国念诵道场、镇护国家道场。如唐代长安青龙寺即属其例。于...

镇将夜叉法

镇绥战乱之金刚夜叉秘法。为日本台密山门五个大法之一。此法系唐代顺晓阿阇梨授予日本传教大师,复由其传往日本。...

镇澄

(1547~1617)明代华严宗僧。河北宛平人,俗姓李。字空印。幼聪慧,十五岁投西山广应寺引公为沙弥,勤侍...

镇头迦树

梵语 tinduka, tindu, tinduki, tindula,巴利语 tinduka, tind...

镇护国家

藉教法镇护国家之谓。亦指止国难、降伏怨敌、安泰国家而讲读经典或修法。此系源自仁王般若经及金光明经而来之思想...

锤鍱像

又作锤鍱佛、押出像、押出佛。为佛像制作方法之一。系依金属板模型锤击出,制成似浮雕之佛像。除礼拜用之大型佛像...

阙本经

又作缺本经。为原已译成之经典,历经长年之辗转流传,遂散逸而成缺本者。 历代经录,如南朝梁代僧祐之出三藏记集...

阙异喻依

因明用语。为因明论式中,阙遗“异喻依”之情形。属于古因明所说阙过中“无体阙”之一;新因明则未说此阙过。凡阙...

阙无

因明用语。又作阙无过。此乃就因明论式中之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而言。三支中阙无任何一支,...

阙过

因明用语。阙遗不周之过失。为“支过”之对称。又作阙减过、阙减。即因明论式中,或无言陈,或虽有言陈而义理阙漏...

离二边分别止

又作息二边分别止、息二边止。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三种止行之一。离二边分别止,乃对中观而立,谓不分别...

离中知

为“合中知”之对称。眼、耳、意三根唯取不至之境,不直接与对象接触,能于远离之某种对象发生作用,谓之离中知。...

离生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

离生喜乐地

为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盖三界共分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与无色界各四地;故色界之初禅天即为九地中之...

离作法

梵语 vyatireka。因明用语。“合作法”之对称。又作离、遮遣。即于因明论式中,就异喻所为离异简滥之作...

离作业灌顶

指离事业作法之灌顶。即三种灌顶中之印法、以心等二灌顶。与之相对之修法,则称作业灌顶,或事业灌顶、具支灌顶。...

离言中道

为“言诠中道”之对称。法相宗立二重中道之说,其中,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者,称为言诠中道,亦即于世俗门中论法之...

离言真如

又作绝言真如。二真如之一。为“依言真如”之对称。指真如之法体,即自真如绝言语、绝思惟之立场而言。大乘起信论...

离身行

谓断除欲界烦恼,得色界之四禅果而远离色身。成实论卷二(大三二·二五三中):“离身行者,除欲界结,得四禅,故...

离车毗

梵名 Licchavi, Lecchavi,巴利名同。为中印度毗舍离城(梵 Vai?āli)之刹帝利种族,...

离延忌

又作小练忌、小饭忌。系对亡者死后第五个七日之追善供养。亲眷于此日为亡者行追善供养,以祈求冥福,灭除其罪业。...

离怖畏如来

梵名 Abhayajkara-tathāgata。施饿鬼会时,所供奉五本尊之一。依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载,行...

离性无别佛

谓性即是佛。性,有体、因、不变等诸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性谓法尔自有者。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

离垢

梵语 vīta-mala,巴利语同。谓远离烦恼之垢秽。一般惯称“远尘离垢”,系法眼(梵 dharma-ca...

离垢世界

指舍利弗当来成佛之国名。据法华经譬喻品载,舍利弗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

离垢地

梵语 vimalā-bhūmi,音译维摩罗普。又作离垢、无垢地、净地、具戒地。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十地位之...

离垢眼

指远离烦恼垢染,得见圣道之清净法眼。法苑珠林卷八十六(大五三·九一八下):“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成无上...

离染

梵语 virāga。又作离贪、离欲。远离贪染之意。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之解释,狭义言之,离染指远离贪欲;广...

离染服

为袈裟之异称。意谓远离烦恼杂染之衣。据心地观经卷五载,袈裟坚如甲胄,能令如利箭之烦恼无法穿透。又据金刚般若...

离染得

为“受生得”、“加行得”之对称。染,指烦恼。谓离烦恼时所得者,如出离下地烦恼时,即得上地之定。此乃显示净定...

离相戒

为“随相戒”之对称。又作无相戒。谓持戒者心无执着,视诸戒犹如虚空,而远离持、犯之相。[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

离婆多

梵名 Revata。(一)又作离越多、隶婆哆、哩嚩帝、离婆、离曰、离越,或颉离伐多、褐丽筏多。意译常作声、...

离欲地

梵语 vīta-rāga-bhūmi。为菩萨修行阶位之一,即三乘共十地之第六位。又称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入...

离欲退

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而得不还果之圣者,再起欲界之烦恼而退堕者,称为离欲退。[俱舍论卷六、卷二十一] p671...

离贪心

为“有贪心”之对称。指远离贪欲烦恼之善心。俱舍论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五下):“离贪心者,谓治贪心;若贪不...

离喜妙乐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第三禅天。于此地,已离二禅天粗动之喜受,而心悦安静住于胜妙之乐受。[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一...

离间语

梵语 pai?unya,巴利语 pisunā-vācā。又作两舌。十恶业之一。即离间人与人之间亲和之言语。...

离微

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谓之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谓之微。宝藏论离微体净品(大四五·一四七上):...

离盖

盖,指贪欲等五盖(梵 paca āvaranāni),即五种覆障心性之烦恼;或泛指诸烦恼。离盖,即谓脱离烦...

离戏论菩萨

离戏论,梵名 Nisprapaca,音译瑟波罗半左。又称住无戏论菩萨。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最...

离系

梵语 vi-sajyoga,巴利语同。又作离灭。指择灭无为,与解脱之义同。谓由断除烦恼而远离有漏法之系缚。...

离系子

梵名 Nirgrantha-?rāvaka。又作尼虔子。即裸形外道,主张离一切系缚而修苦行。本师称“离系”...

离系果

梵语 visajyoga-phala。又作解脱果。五果之一。由慧之简择力而断诸烦恼,远离有漏法之系缚,证得...

离系得

即得离系果。于有部宗指择灭无为,以无漏慧简择四谛之理,而得涅槃法,称离系得。如俱舍论卷六载,离系亦意谓断、...

离讥嫌名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六愿。即愿净土无讥嫌恶名,故又称无诸不善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

杂生世界

杂生种种生物之世界。如娑婆世界,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世界。[净土论注卷下] p6635...

杂行

为“正行”之对称。谓除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外,并礼拜其他诸佛,且称念其名,赞叹其德等。又修习三学、六度等...

杂阿含经

梵名 Sajyuktāgama,巴利名 Sajyutta-nikāya。音译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刘...

杂阿毗昙心论

梵名 Sajyuktābhidharma-hrdaya-?āstra。凡十一卷。法救(梵 Dharmatr...

杂染

梵语 sajkle?a。音译作僧吉隶烁。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

杂毒

苦性与烦恼能障修善,故将之比喻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称为杂毒。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六(大一七·三二九下):“诸...

杂毒善

含有贪、瞋、痴等烦恼之善行。又称杂毒行。如凡夫自力之修善,即为杂毒善。因系住于虚假不实之心,所起三业之行;...

杂修

为“专修”之对称。为往生极乐净土而专修称名一行,称为专修;兼修余行,称为杂修。善导判往生净土之行为五正行、...

杂修静虑

又作杂修定。静虑,即禅定。乃指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相杂而修之意。据俱舍论卷二十四载,阿罗汉及不还果(阿那含)...

杂曼荼罗

又作诸尊曼荼罗、别尊曼荼罗。日本密教之两界曼荼罗以外,依宝楼阁经、不空罥索经、一字金轮佛顶经等所建立之曼荼...

杂业

非往生净土之行业,乃以余行而求往生净土,称为杂业。与“杂行”同。依往生礼赞所说,修杂业而往生净土者,甚稀甚...

杂缘

(一)于四念住(身、受、心、法)之观法中,混合二种以上为对象而观者,称杂缘。杂缘复有二合观、三合观、四合观...

杂藏

四种摄藏之一。佛教圣典总摄为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四种。其中,杂藏摄一切菩萨之教行。依增一阿含经序品载,方...

杂宝藏经

梵名 Sajyukta-ratna-pitaka-sūtra。凡十卷(或八卷、十三卷)。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

杂譬喻经

全一卷。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其内容举譬喻因缘以说明善恶业报之理,凡三十九喻。上述系依...

双入

梵语 yuganaddha,西藏语 zuv-du hjug-pa。又作双运。yuga,一对之意;naddh...

双卷经

凡二卷。曹魏时康僧铠译。又称两卷经。指无量寿经,因其有上下二卷;又因相对于一卷之观无量寿经,故教界特称之为...

双峰寺

(一)位于广东韶州乳源县西双峰山下。又称兴福院。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竟钦(慧真广悟)禅师开...

双神变

同一器具或建筑物,由中央划一界限,使其左右两方全然不同,此等神变奇迹称为双神变。欲得此神变而修之禅定,即称...

双塔寺

(一)位于江苏吴县城内东南隅。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五苏州府条载,双塔寺为建于唐咸通年中(860~873)之般若...

双论

巴利名 Yamaka。音译耶摩迦。为南传上座部巴利文论藏七部论之一。内容系采问答形式,以阐明诸法相互之摄不...

双溪寺

位于韩国庆尚南道河东郡,智异山南麓。新罗兴德王(826~835 在位)时,真鉴国师慧昭(774~850)所...

鸡子面

鸡子,即鸡蛋。鸡子面,指呈鸡子形之菩萨面相。据造像量度经续补载,鸡子面之发攒高八指,顶尖宝严二指,面形似鸟...

鸡足山

(一)梵名 Kukkutapāda-giri, Kurkutapāda-giri,巴利名 Kukkutap...

鸡狗戒

鸡戒与狗戒。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外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持鸡戒者,终日一足而立;持狗戒者,食人粪便。[止观...

鸡毒

梵名 Sindhu。与贤豆、身毒等同义。皆指天竺,即今之印度。(参阅“天竺”1350) p6643...

鸡胤部

梵名 Kurkutika, Kaukkutika, Gaukulika, Gokulika,巴利名 Kuk...

鸡娄鼓

又作奚楼子、鸡娄子。为鼓之一种。以皮革制成,其形如瓮,体正而圆,两端可拍击,通常自头部悬于腋下而拍击。为龟...

鸡贵国

鸡贵,梵名 Kurkuta-ī?vara ,音译俱俱吒[医-酉+言]设罗。为高丽国之别名。俱俱吒,译作鸡;...

鸡园寺

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梵 Pātaliputra)。又作鸡园(梵 Kukkutārāma, Kur...

鸡鸣寺

位于江苏南京鸡笼山之东。寺向东遥对钟山,西隔溪接鸡笼山之北极阁,南俯瞰南京,北拥玄武湖,占形势之胜,蔚为南...

书写文字或图绘于板、纸、绢布上,而高悬于门堂,称为额。又称匾额、表。古来官署公衙等即有题署之风,后渐次及于...

额珠

以额上之珠譬喻人人本具之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载,有一力士与他人搏斗,以头相触,眉间之金刚珠遂没入肤中,...

颜氏家训

凡二卷,后分为七卷。南北朝颜之推(531~590)撰。编辑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系颜之推教训...

颜延之

(384~456)刘宋琅玡临沂(位于山东临沂)人。字延年。幼时孤贫,然勤恳好学,文章之美,与谢灵运齐名。性...

题名僧

于法会中,除导师及七僧之外,其他众僧称为题名僧,数额不定。此外,于法会仪式中,负责诵读经之题号者,亦称题名...

题号

明显标示经、论、释等内容之题目。书于卷首者为首题,书于卷末者为尾题,书于封面者为外题,书于开卷之初者为内题...

骑牛归家

积修行之功,因而觉悟,归返自己本来之面目,称为骑牛归家。乃廓庵所撰“十牛图颂”之第六。颂云(卍续一一三·四...

骑驴觅驴

犹言“骑牛觅牛”。比喻凡夫不见自心之佛性而向外觅求,犹如骑驴觅驴,不知自己座下即为所求之驴。[从容录第五十...

鹅王

梵语 hajsa-raja。喻指佛陀。于诸经论所说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中,其第五相为手足指缦网相(梵 jālā...

鹅王别乳

置水与乳于同一容器,鹅王唯饮乳汁,而留下水。水,表众生(凡);乳,表示佛(圣)。此鹅王别乳之故事乃比喻觉者...

鹅王眼

因鹅王能分别水、乳,而独饮乳汁;故以鹅王眼比喻学法者择法眼明,直入正宗,犹如具鹅王之眼。又称鹅眼、乳水眼。...

鹅珠

据大庄严论经卷十一所载,昔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师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国王穿摩尼珠,乃暂置珠而入舍取食。...

医湿弗罗跋那

梵语 ī?varavāna。又作医罗跋那。指佛之音声。意译为自在声、圆音。医湿弗,乃自在、无碍之义,系诸佛...

謦咳

(一)为佛演说法华经后所示现的十种神力之一。謦咳系指欲言说之前,清润喉嗓所发之声。表示欲语之状。据法华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