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应灭摈

梵语 pravāsanīya。略称应摈。义同于摈出。系戒律中对犯重罪之僧众所行之刑罚。如比丘犯四波罗夷罪者...

应颂

梵语 geya,巴利语 geyya。音译祇夜。又作重颂、重颂偈。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此类...

应端

(1069~1129)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世称法轮应端。南昌(位于江西)人,俗姓徐。幼年即依化度寺善月出家...

应应

为“法应”之对称。法身之感应,称为法应;应身之感应,则称为应应。法华玄义卷六上(大三三·七四七中):“法应...

应声即现弥陀

指观无量寿经中说第七观时,出现于韦提希夫人面前之阿弥陀佛。亦即应释迦演说除苦恼法而应声出现之佛,故称应身即...

应护

(一)诸佛菩萨为众生之利益而应机化现,称为应化;若应同众生之愿望,于冥暗中守护众生,则称为应护。 (二)指...

阇嚩罗

梵语 jvālā。(一)意译为光明。即谓由安住于无去无来之行,成就无与伦比之大威光。大日经疏卷十有(大三九...

戏曲

凡是宗教,其仪式之原始型态大多含有戏剧之成分,最初系以献神为目的,后则逐渐演变为布教之用途。然佛教略异于此...

戏忘天

又作戏忘念天、游戏忘念天。此界天众因耽著于戏乐,而忘失正念,由彼处退没,故称戏忘念天。瑜伽师地论卷五(大三...

戏海狞龙摩天俊鹘

禅林用语。鹘,属于鹰类;狞龙、俊鹘,皆比喻才智出众之人物。禅家以此语喻指修行已达于海阔天空任运自在之境界者...

戏论

梵语 prapa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

戴逵

东晋画家及雕塑家。谯国铚县(安徽亳县)人,字安道。秉性高洁,博学多才,常以琴书自娱。擅画人物、山水、走兽、...

戴进

(1388~1462)明代画家。浙江钱塘人。字文进,一名文琎,号静庵,别号玉泉山人。精通绘画,幼师药澄,及...

摆?派

为我国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小乘佛教教派之一。主要流传于佛海一带,以松列勐混佛爷为首,并以勐混佛寺为信仰中心。...

击石火

禅林用语。形容极短暂之时间,亦比喻异常机敏。盖击石发火,火花瞬间即逝,故禅家用此语比喻于刹那间灭绝思虑分别...

击节录

凡二卷。宋代雪窦重显(980~1052)拈古,圆悟克勤(1063~1135)击节;即雪窦重显拈提百则古则,...

擦擦

小浮屠;即泥作之小塔。置于海滨,以镇海之灾患。元史卷二○二:“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载:“作擦擦...

拟人神

乃依人类形象与本性而假想之拟人化之神。此于古代希腊宗教、罗马宗教中表现得最突出,其所信奉之神,大都完全具有...

拟宜教

指天台宗五时教判中之第一华严时。拟者比拟,宜者机宜,即谓对机配合教化。华严经乃佛为菩萨大机之人所说之自证法...

拟寒山诗

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着。收于中峰广录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诗作律诗一○○首,皆系...

拟声

指鸣打殿钟之最初三响。又鸣打大钟一○八声之最初三响,亦称拟声。 p6442...

拟宝珠

为置于寺院之外椽,或桥之栏杆等柱头上的装饰。因其模拟如意宝珠之形状,故称拟宝珠。其起源不详,盖系由原置于佛...

敛衣

“提衣”之对称。禅林住持入院时,披搭由开山所传之袈裟,称为提衣;若收回袈裟,即称敛衣。如净录卷上(大四八·...

敛钟

敛,收之意。敛钟,谓撞钟终了之收音。禅苑清规卷二念诵(卍续一一一·四四三下):“鸣钟集众,(中略)知事以下...

檀尼迦

梵名 Dhanikā。佛之弟子。又作檀腻迦、但尼迦、达腻迦、陀尼迦。檀尼迦原为陶师子,善于和泥作屋;因其欺...

檀弘忌

又作前至忌。指死后六七日(第六个七日)之忌辰。[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p6442...

檀光

檀,梵语 dāna,布施之意。以其布施行之因,可得光明,能灭除悭贪罪,故称檀光。又称无悭光。旧译华严经卷七...

檀耳

栴檀树耳之略称。耳亦作茸,生于栴檀树之茸,称为檀耳,为世所希有之珍品。据长阿含卷三游行经载,有一工师子周那...

檀那

梵语 dāna,巴利语同。又作旦那、柁那、拖那、驮曩。略作檀。意译为布施、施。即给与、施舍之意。梵汉并称,...

檀林宝座

即指极乐净土之宝座。檀林,指栴檀林。意谓在栴檀林树下,众宝庄严之莲华座。无量寿经(大一二·二七一中):“其...

檀契

檀,檀家,即信徒。檀契,指僧俗间之契合,尤指俗家对僧众之交谊。 p6443...

檀施

檀,梵语 dāna 之略译,意即布施、舍施。梵汉并举,而称檀施。同于“檀舍”。或特指檀家(信徒)之布施。 ...

檀拏

梵语 danda,巴利语同。又作檀荼、檀陀、但荼、单驮、单拏、娜拏、难拏。或作檀拏幢、檀拏棓。意译为杖、宝...

檀特山

梵名 Dandaka。位于北印度健驮逻国。约今印度沙萨达(Charsada)东北约六十四公里之帕罗罕立(P...

檀溪寺

位于湖北襄阳。东晋宁康元年(373)道安创建,有五层之塔,房舍四百,为当时襄阳诸寺院之首位。道安于中率徒六...

檀像

栴檀像之略称。栴檀为一种香木,赤色者称牛头栴檀、赤栴檀;黑色者称为紫檀;白色者称为白檀。其木质致密,适于雕...

檀弥离长者

据贤愚经卷十二载,昔有五比丘共入山行道,时诸比丘共劝一比丘云:“汝当为福,供养我等。”该比丘许诺,乃往至各...

檀嚫

又作达嚫(梵 daksinā)。檀越嚫金之略称。指施主布施三宝之金钱。[月坡录卷一](参阅“达嚫”5677...

济下

临济宗门下之意。又作济门、济宗。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临济义玄(?~867)为宗祖。此宗禅风自由活泼...

济下三评

禅宗公案名。指大光明藏(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之撰者宝昙评论临济门下宝寿、三圣慧然及兴化存奖三人之语句。大...

济北

系禅林对唐代临济宗开祖义玄禅师之称号。义玄曾于大中八年(854),住于镇州(河北正定)东隅滹沱河畔之临济院...

济宗七事随身

临济宗之优秀禅僧所具之七种自在力。即:(一)杀人刀,能斩断学人所具有之一切。(二)活人剑,使学人所具之一切...

济宗八大势

为临济宗之师家指导学人所用八种自由运作之机法。即:(一)天真大势,即天真自然、任运无作而不假方便之方法。(...

济宗三哭

临济宗于禅法之修行上所示之三哭。即:(一)有失正宗哭,学人修禅,因不能通彻宗旨而痛哭。(二)相符正宗哭,学...

济宗三笑

临济宗于禅法修行上所示之三笑。即:(一)相符正宗笑,师家、学人相契时之大笑。(二)有失正宗笑,学人误答师家...

济宗四大势

临济宗师家接化学人之四种机用。即:(一)正利大势,由佛法立场直截接化。(二)平常大势,不以奇特之方法接化。...

济宗四事随身

临济宗之优秀禅僧所具之四种自在力。即:(一)杀活拄杖子,接化学人时有自由自在之力。(二)金刚眼睛,有辨别学...

济宗颂语

全一卷。明代僧汉月法藏着,崇祯元年(162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五宗原附录。明代临济宗僧三际广通于...

济亮

(1602~1681)清代僧。江西萍乡人,俗姓王。字灰如。初习儒业,年三十依绣林自性出家,从大树证公参究。...

济度

救济度脱之意。即救度群迷自生死苦海至彼岸,化导迷妄众生证入觉悟之境界。[法华经方便品] p6446...

济度方便

方便,方法便利适宜之义。佛家为救度众生而施用之善巧权变方法,称为济度方便。 p6446...

济悟

(1626~1687)清初临济宗僧。吴门人,俗姓费。号鹤峰。十二岁,从松陵罗汉寺之瑞芝光剃发出家。二十岁,...

济宁铁塔

位于山东济宁。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为楼阁式八角形九层铁塔,高二十三点八公尺,塔形挺拔端庄,造...

济涛

(1904~1978)东北人。夙具慧根,壮岁出家,尝亲近定西、倓虚、慈舟等大德。博通三藏,尤精戒律、天台,...

滥波国

滥波,梵名 Lampāka。又作蓝婆国、览波国、岚婆国、婆哿国。北印度西北境之古国名。此国约相当于现今印度...

濡佛

又作露佛。指无佛龛或堂宇之设置,而仅安置于地上之佛像、菩萨像。因其暴露在风雨中,故亦称为露佛;如自岩壁刻出...

湿生化生

有情出生之方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湿生,亦作因缘生。由湿气而生之意,如蟋蟀、飞蛾、蚊虫、蠓蚋、麻...

湿婆天

湿婆,梵名 ?iva。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亦称鲁达罗(梵 Rudra,荒神)。为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

湿婆派

梵名 ?aiva。印度教派系之一。与毗湿奴派、罗摩派同为现今印度最广受信仰之宗派。随着历史之演变,由于各自...

湿婆悉檀派

梵名 ?aiva-siddhānta。印度教湿婆派(梵 ?aiva)之支派。广义而言,湿婆悉檀派指崇奉阿笈...

梵语 deva-dāru。又作樒、木蜜、木榓、密香、没香。俗称梻。属沉香类。学名 Pinus deva...

烛台

置放蜡烛之台座。三具足之一,五具足之一。为与香炉、花瓶等并置于佛前之供具。盖印度有于佛前献灯明之举,故设灯...

梵语 pratilambha。“得”之一种。为“不获”之对称。谓得未曾得者,或得曾得而已失者。此系俱舍论卷...

环中虚白

环中,空虚之义;虚白,纯白之心。指超越善恶、是非、有无、迷悟等绝对之境地。又用以形容打坐之境地。 p645...

环境

指人类生活主体之外在活动空间。佛教典籍中,多称为境(梵 visaya, gocara)或境界,通常有五境、...

梵语 dhyāna,巴利语 jhā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

禅人

专修禅定之人。又称禅者。兴禅护国论卷上(大八○·七上):“此宗以戒为初,以禅为究,若破戒者,悔心止恶,则号...

禅三宗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于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之中,将禅宗诸派总分为...

禅三昧

即禅那与三昧之并称。禅那,梵语 dhyāna, 意译作思惟修习;三昧,梵语 samādhi,意译作定,二者...

禅巾

禅僧所被之头巾。又称头袖。画像中维摩居士所被者即是。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偈云:‘头戴禅巾居丈室,当机一默坐...

禅化

禅门之化导、教化。梁高僧传卷十一释玄高章(大五○·三九七下):“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

禅心

谓禅定非思量之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来清净心。[禅源诸诠集都序] p6454...

禅支

禅,禅定;支,部分之义。四禅定计十八支:初禅有觉、观、喜、乐、一心等五支;第二禅有内净、喜、乐、一心等四支...

禅月集

凡三十卷,补遗一卷。唐代贯休述,由弟子昙域编其诗文而成。原本三十卷中,文集五卷已佚,仅存诗集二十五卷。明代...

禅戒

禅门所传之戒律。又称达磨一心戒、达磨一乘戒、禅门大戒、禅门戒、佛祖正传菩萨戒。即西天二十八祖次第相承递传之...

禅杖

坐禅时,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苇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释氏要览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禅杖,以竹...

禅味

入于禅定时,身心适悦、轻安寂静之妙味;即禅乐,禅定之法悦。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中):“贪着禅味...

禅和

禅和子、禅和者之略称。即参禅者。禅关策进(大四八·一一○三下):“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

禅宗

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国十三宗之一,...

禅宗正脉

凡十卷(或二十卷)。明代如卺集。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系节略宋代普济所编之五灯会元而成。因五灯会元卷册...

禅宗决疑集

全一卷。元代断云智彻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系四川夔府智彻(临济宗云峰妙高之法嗣)以自身之体验讲说学...

禅宗直指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撰,其子峷年、嵩年校刻。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四集中...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凡四十卷。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系编集古来禅家诸祖颂古之作。内容共收世尊机缘二十...

禅宗杂毒海

凡二卷。又作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法宏、道谦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禅宗艺术

佛教东传,对中国及日本之文化、思想、艺术等各方面影响至钜,其中尤以禅宗对两国在艺术上之影响最具特色。 (一...

禅定

(一)禅,为梵语 dhyāna 之音译;定,为梵语 samā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禅定力不可思议

五不可思议之一。谓修行禅定,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巡游诸佛净土,为不可思议之事。如入菩萨定,能起一种不可...

禅定十种利益

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以下十种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

禅定寺

(一)位于陕西长安。隋代文帝仁寿年间(601~604),曾召僧定之门人保恭为寺主,以检校僧尼。唐代武德二年...

禅定门

又称禅门。(一)禅定之门关。 (二)日本佛教用语。又称禅室。指入禅定门之人。意为禅定之门侣。即归依佛门,剃...

禅定坚固

为大集经所说五种坚固之一。佛陀入灭后第二个五百年间为禅定坚固时期,于此期间,诸比丘修禅定得住坚固。大集经卷...

禅定窟

比丘修禅定之洞窟。佛与弟子多于山林岩窟中坐禅,故有此称。又禅者之居所,亦可称禅定窟。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

禅念

(一)倾心于禅定,喜乐禅定之心念。即厌弃世尘烦累之念虑。续高僧传卷十八释慧欢章(大五○·五七七中):“尝经...

禅房

修禅者所居之静室。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二四·六八三上):“是时,太子往到禅房,至昙无德比丘所,求欲出家。”...

禅枝

(一)比喻禅之智慧。 (二)枝,为支撑、辅助之意。指辅助坐禅之助力、助缘。鞞婆沙论卷十“四禅处”(大二八·...

禅林

(一)即禅院、禅寺。又称丛林。为禅法之修行道场;即诸方学徒、同道参集,互相激励学道之处。譬喻修行者众,多如...

禅林备用清规

凡十卷。又称备用清规、泽山清规、至大清规、备规。元代僧泽山壹咸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编成。收于卍续藏第...

禅林象器笺

凡二十卷,目录一卷。又称禅宗辞典禅林象器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编,日本宽保元年(1741)...

禅林僧宝传

凡三十卷。略称僧宝传。宋代慧洪觉范(1071~1128)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为唐、宋两代禅僧八十一人...

禅林职位

指禅宗寺院中所设立之职务位次。即一寺中之僧众,无论上下,皆行普请法,均令参加劳动以自给;为分配职务、分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