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魔戒

谓为求名闻利养而持戒。若因畏惧外力而修忍辱行,称为魔忍;若为求名闻利养而行精进,称为魔精进;悖于正理之邪禅...

魔事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魔逆经(大一五·一一二中):“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

魔事境

十境之一。又作魔境。天台宗立十乘观法,其对境亦有十种,魔事境为其中之第五。指修行人于观察阴境、烦恼境、病患...

魔怨

指惡魔。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故稱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大八·九○○上):「安處不動,猶若...

魔界

(一)又作魔道。指恶魔之境界。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一五·六三九下):“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

魔军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魔,乃梵语 māra(魔罗)之略称,又作恶魔,意译为杀者、障碍...

魔宫

即恶魔之住居。心地观经卷五(大三·三一四中):“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

魔逆经

梵名 Maju?rī-vikurvāna-parivart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

魔教

宋代地主阶级对明教之贬称。明教为当时农民起义经常利用之秘密宗教组织,由摩尼教发展而成,不事鬼神,崇奉摩尼。...

魔梵

乃并指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之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大四一·六一上):“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

魔乡

相对于净土而言,乃指六道轮回而污浊迷惑之娑婆世界。观经疏定善义(大三七·二六三上):“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魔道

又作魔罗道。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下):“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

魔境

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论卷五(大四七·四○二下):“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

魔网

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网,喻难以脱离。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于罗网,不能脱出...

魔障

魔,为梵语 māra(魔罗)之略称,译作杀者、障碍,即能障碍佛道及修善法之魔;为强调其障碍之意,故梵汉并举...

魔娆乱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魔王波旬化作微小身,入尊者目犍连腹中,而目连入定加以看破,魔王...

魔缘

指恶魔之眷属,乃妨碍佛道修行者。一般又用以代称魔王为惑乱人而作之种种妨害。 p6889...

魔缚

即被心中之妄想、外在之事物所系着,不得自由。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七(大一二·四六三中):“系著者名为魔缚,若...

魔檀

“佛檀”之对称。檀,谓布施。谓行布施而害正道者,即魔人之布施行。心有烦恼,行忧恼之布施,如为求三有之果报而...

魔禅

又作邪禅。如为役使鬼神而修禅定,是违逆正理之禅,能损害正道,称为魔禅。摩诃止观卷八下(大四六·一一六下):...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如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上):“其舍恐怖,变状如是,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大乘理...

鹤林

指世尊于印度拘尸那揭罗城跋提河畔入灭之娑罗树林。又称白鹤林、白林、鹄林。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所载,世尊入涅...

鹤林寺

位于江苏镇江黄鹤山下。旧名竹林寺,晋大兴四年(321)创建,刘宋武帝微时曾栖息其中,既践祚,乃大事增饰,改...

鹤林寺志

凡四卷。明代明贤纂辑。明万历年间,许国诚、高一福修“京口三山全志”,以鹤林寺志一卷附之,时明贤亦撰本志,搜...

鹤勒那夜奢

梵名 Haklena-ya?a。又称鹤勒那、鹤勒。为西天付法藏第二十二祖(一说二十三祖)。月支国人,婆罗门...

麝香

梵语 kastūrī。音译迦萨吐罗。为香料名,乃麝腹部香腺之分泌物。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载,麝...

镮钏

印度流行之饰物。镮,即指镮,戴于手指,兼指一般环状之饰物;钏,有臂钏、腕钏、脚钏等,以宝玉、金属等为之。菩...

鐼子

钵中之小钵,即浅铁钵。乃应量器(头钵)内键[金*咨]、小钵、次钵等大小三器之总称。其形状与头钵稍异,如普通...

悉昙字 (r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罗、洛、喇。据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载,为一切法离诸...

权三纲

指上座(梵 sthavira)、寺主(梵 vihāra-svāmin)、都维那(梵 karma-dāna,...

权大乘

指大乘教中权巧方便之教法。为“实大乘”之对称。又作权教大乘、大乘权教。略称权大。即为顺机应情而方便宣说不了...

权化

(一)梵语 avatāra。化现、应现之意。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以神通力权示化现种种之身或种种之物。如观世...

权化实化

权化,权假方便之教化;实化,一乘真实之教化。谓佛之教化有权法与实法之区别。隋代吉藏之法华玄论卷一载,释尊一...

权乘实果

为日本真言宗所说。真言宗立“十住心”之说,以前九住心为权乘,第十住心为实果。盖真言宗以唯识、三论、华严、天...

权现

(一)权,权宜、应机;现,化现。指佛菩萨为普度众生而权巧化现各种形相。与权化、权迹、权者、应现、示现、化现...

权现造

又作石间造。为日本神社建筑样式之一。此类建筑多取自佛寺建筑之形式;以单纯为其特色之社殿,于本殿与拜殿两建筑...

权设大势

为临济宗八大势之第七。即假设种种方便譬喻,以接化学人。五家宗旨纂要卷上(卍续一一四·二六○上):“权设大势...

权实

权,权谋、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实,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权,又作善权、权方便...

权实二教

权教、实教之并称。权教,又作方便教,意为权谋之教,即佛随顺众生意,以方便权谋所施设之教门;实教,又作真实教...

权实二智

为“权智”与“实智”之并称。又作权实二慧。权智,谓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又作方便智;实智,谓了知一乘真实之法,...

权实不二门

为天台宗“十不二门”之一。天台宗谓权实诸法相融、平等无二,称为权实不二。“权实”指权假与真实。就人而言,九...

权实止观

指天台宗之三权止观与一实止观。三权止观,即佛于法华时之前所说之四时三教之三藏观、通观、别观等之偏止观;一实...

权实四句

乃天台宗为阐明权实而立之四句分别。即:(一)一切法皆权,指一切法皆有言说,而其言说乃能诠之机关;以之对所诠...

权实同体异体

天台宗谓权教与实教平等无二,称为权实同体;反之,权教与实教各别者,称为权实异体。其中,“权实同体”系就佛意...

权机

即指权假之机根。为“实机”之对称。当佛说法,正听受其法之对机不现时,则对于非正所被之机根而说法。亦即佛于说...

为梵语 daksinā(音译达嚫拏、驮器尼),巴利语 dakkhinā 之略译。又作嚫、[扌*亲]、衬。其...

欢喜

(一)梵语 pramudita,巴利语 pamudita。音译波牟提陀。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

欢喜三昧

于诸法生欢喜之禅定,称为欢喜三昧。即安住此三昧,能受诸三昧之喜悦。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四○○上):“...

欢喜天

梵名 Nandike?vara。欢喜自在之义。全名大圣欢喜自在天(梵 Mahārya-nandike?va...

欢喜天法

密教以欢喜天为本尊,为除障难、得富贵之修法。又作欢喜天供、圣天供。依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

欢喜日

佛欢喜之日。又作佛欢喜日。僧众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之间结夏安居,七月十五日为圆满日,其间有多人证果,佛...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ā-bhū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

欢喜苑

梵名 Nandana-vana,巴利名同。音译难檀槃那、难陀。乃忉利天中帝释四园之一。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北...

欢喜团

梵语 mahotikā。音译摩呼荼迦。又作欢喜丸。乃以酥、面、蜜、姜等调和制成之食物。印度自古以来即以之为...

饿鬼三障

指饿鬼于饮食上所受之三种障碍。据瑜伽师地论卷四所载,三障即:(一)外障,此种饿鬼常受饥渴,故皮肉血脉枯槁,...

饿鬼因

指堕于饿鬼趣之业因。可分为通、别等二因。通因,即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等恶业以外之其余杂业,如欲得名闻...

饿鬼住处

指饿鬼之住所。诸经论多以阎魔王界(梵 Yama-loka)为饿鬼之本住所,或称为薛荔多界(梵 Preta-...

饿鬼事

巴利名 Peta-vatthu 之意译。略称卑多。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āya)之一。内容...

饿鬼城

指饿鬼所居之处。据顺正理论卷三十一载,于赡部洲之西,有五百渚,于中有二渚为鬼所居,每一渚各有二百五十城,一...

饿鬼

梵语 preta,巴利语 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或梵语 pitr,...

饿鬼食子

乃饿鬼报之一。据百缘经卷五载,昔有一妇人,嫉妒其妾有妊,秘密下毒使之堕胎,并作咒诅(大四·二二六下):“若...

饿鬼报应经

全一卷。译于东晋(317~420)。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尊者大目犍连对各类饿鬼晓喻彼等业...

饿鬼爱

为欲爱之异称。二爱之一。以众生爱念妻子,贪染五欲,无异饿鬼趣,故称饿鬼爱。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大一二·三九...

饿鬼业

六业之一。为十恶业中之下品。十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瞋恚、邪见,可分上、中...

饿鬼道

五道或六道之一。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

余甘子

梵语 āmala。即阿摩勒树。又作庵摩洛迦树。果实初食味苦涩,后转甘美。毗奈耶杂事卷一所载余甘子之夹注谓(...

余念

于所对之境、事未能专一而心念余事。大宝积经卷六十八(大一一·三八六下):“此诸众会无余念,一心瞻仰大瞿昙,...

余流

指自宗以外之宗派,或指自宗之末流、法孙。此外,又有以自宗为本位而称其他各宗为余宗者。[正法眼藏坐禅箴] p...

余乘

自宗之教称为宗乘,他宗之教称为余乘。乘,谓从此迷岸渡至彼悟岸之载乘物具,即教法。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即以法...

余习

(一)谓虽断除烦恼,然犹存残余之习气。又作残习、余气、习气。二乘不能断除余习,仅佛能断之。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余结

谓残留之结使,即指尚未断除之烦恼。大乘义章卷十六(大四四·七八三中):“若说除贪,余结随亡;若说除忧,余受...

余趣

除人界以外之世界。指地狱、饿鬼、阿修罗、畜生等四趣及天界。[正法眼藏出家功德] p6370...

余蕴

蕴,积聚、类别之意,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余蕴,谓虽已脱离分段生死之五蕴身,而还残余变易五蕴之菩萨身...

尘尾

即用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另配上象牙或木板制成之长柄,而于说法或讲解经义时所用之物。麈,为外形似鹿而较大之麋...

瞥地

禅林用语。速急之意。犹言一瞥、瞥然。瞥,倏忽、疾视、暂见之意;地,为助词。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五(大四七...

蘘麌哩童女

蘘麌哩,梵名 Jāvgulī,又作常求利、常瞿梨、穰麌梨、蘘俱梨。消除蛇毒之神女。为观自在菩萨之化身,住...

衬衣

即内衣。又作衬身衣、衬体衣。于寒时或其他因缘而着之。据十诵律卷三十九载,有比丘未着衬身衣而倚新画壁,致彩画...

趯倒净瓶

禅宗公案名。百丈怀海为择大沩山住持,试验典座灵祐、首座华林二人见解之公案。景德传灯录卷九沩山灵祐条(大五一...

优昙跋罗华

优昙跋罗,梵语 udumbara 或 udumbara,巴利语 udumbara。又作乌昙钵罗花、忧昙波...

鹦鹉禅

禅林用语。犹言口头禅。形容徒有言说,而无实际行持。即所言非自己所亲证,仅为拾取古人言词,如鹦鹉学语。 p6...

铁塔

指南印度之铁塔,收藏金刚顶经等。据金刚顶经义诀载,佛陀入灭后数百年间,无人能开此塔,后有大德(龙猛菩萨)诵...

铁窟地狱

在铁窟中惩处罪人之地狱。凡悭贪缚着,不布施父母、妻子、奴婢、亲友,视师长如粪秽者所堕之处。此狱系一大铁山,...

铁钾地狱

钾,即甲、铠。即铁钾着身,不能动弹而受苦痛之地狱。 p6879...

铁网地狱

在铁网间惩处罪人之地狱。为邪心谄曲、妖媚惑人之虚妄众生所堕之处。此狱有八十九重诸铁罗网,一一网间有百亿铁针...

铁蒺藜

禅林用语。(一)蒺藜为一种药草,蔓生,果实有锐刺五对。铁蒺藜,即以铁作蒺藜果之形,用为防敌之武器,转用以比...

铁嘴虫

阿鼻地狱中之毒虫。据大智度论卷十六载,阿鼻地狱有铁嘴毒虫,从罪人之鼻中入、脚底出,或从足下入、口中出。[六...

铁壁银山

禅林用语。又作银山铁壁。其意有二:(一)形容本具之灵性孤峻独绝,犹如银山铁壁之难以攀爬。(二)比喻行者修禅...

铁壁机禅师语录

凡二十卷。全称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明末临济宗僧铁壁慧机(1603~1668)撰,幻敏重编。清代浙江嘉兴府楞...

铁树

禅林用语。以铁树无花无果,比喻无心、无作之妙用,绝了思虑分别。禅宗以“铁树华开世界香”之语,比喻尽法界一切...

铁机地狱

以铁机惩处罪人之地狱。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顺善教、杀害众生者所堕之处。此狱有一大铁床,纵广四百由旬,上...

铁磨老牸牛

禅宗公案名。又作刘铁磨老牸牛、铁磨到沩山、沩山刘铁磨。为沩山灵祐与会下老尼刘铁磨之问答。碧岩录第二十四则(...

铁橛子

禅林用语。指无从下手、无法咬嚼者,比喻无可奈何之事。碧岩录第四十四则(大四八·一八○下):“禾山垂语云:‘...

铁萨罗

刘宋比丘尼。师子国人。文帝元嘉十年(433),率比丘尼十人至建康(今南京),于南林寺创立戒坛,请印度僧僧伽...

铁锁金锁

身受系缚之喻。锁为束缚之具,金、铁品质有高低,然其不自由之义则无差别。盖金锁譬喻无漏之所知障,铁锁则譬喻有...

铁馂

禅林用语。铁制之馒头。与“铁酸豏”同义。谓吞下铁馒头乃不可能之事,以此比喻难解难透之一关。碧岩录第七则(大...

梵语 ghantā,巴利语同。又称宝铎、风铎、檐铎。为铃之一种。即垂挂于寺庙堂塔之相轮及檐端等处之大铃,金...

辟妄救略说

凡十卷。又作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明代僧密云圆悟(1566~1642)着,侍者真启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

霹雳星

梵名 Nirghātah。音译涅伽多,为雷电霹雳之义。即天狗,表世之梦幻者。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中,此尊位于...

(一)佛经中以朝露之易逝,比喻万物之变迁无常。金刚经(大八·七五二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二...

露地

(一)指屋外。即户外无物被覆于上之所。[杂阿含经卷三十九] (二)指坐于无物覆蔽之所。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